公元前120年的秋季,匈奴骑兵南下,侵扰汉朝北部边境,先后攻入右北平和定襄,兵力各有数万,所过之地,生灵涂炭,死伤者超过千人。大汉王朝在经历了十多年严峻的战斗后,依然面临着匈奴骑兵不时南下骚扰的困扰。
与此同时,汉朝境内爆发了一场严重的自然灾难,史称关东大荒。山东一带遭遇了严重的水灾,造成了大量民众的死亡与饥荒。民生疾苦,百姓痛苦不堪。汉武帝紧急派遣使者,调动郡国仓库的粮食来施以救助,但收效甚微,情况依然严峻。无奈之下,汉武帝决定通过另一条途径——动员富商、官员以及民间豪杰捐助贫困百姓,然而即便如此,灾情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
在此困境中,汉武帝作出了一个极具战略眼光的决定:将部分贫民迁移至关内西部及新秦中等地,总人数超过七十万。这一迁移行动并非单纯的人口转移,而是通过给予迁移百姓衣食住行的全方位支持,长达数年的政府扶持,以及产业给予的承诺,保障百姓的生计。政府为迁移民众设立了专门的护送队伍和管理人员,迁徙的队伍浩浩荡荡,车马不断,几乎覆盖了整个运输路线。此举虽然耗费巨大,但对于稳定民心、解决灾难问题以及后续的北部防线强化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公元前119年,汉匈战争再次提上了议事日程。自漠南战役后,匈奴的南侵大多已受到压制,但匈奴单于依然不甘心失败,他听从汉朝投降将领赵信的建议,将自己的主力驻扎在漠北,借此延展战线,使得汉朝在南北两地的进攻变得更加困难。
汉武帝召开了紧急军事会议,与众将商议对策。他特别提到赵信的计策,并强调,如果汉朝能够成功调动士兵,攻击漠北,必定能够破敌。为了应对匈奴的威胁,汉武帝决定动员全国,调集十万匹战马,并发动漠北大规模的军事进攻。随即,他命令大将军卫青、票骑将军霍去病分别带领五万骑兵,安排了大量步兵和辎重马匹随行,组成了庞大的征军。
这次出征的核心力量并非大将军卫青,而是年仅二十出头的霍去病,他带领的五万精锐骑兵,将成为战役中的关键力量。漠北战役是自汉匈战争爆发以来,规模最为庞大的军事行动之一。除了作战的十万战马,运输所需的四万匹马匹,以及数十万步兵和民夫,整个征军庞大无比。
战役初期,霍去病自定襄出塞,卫青则从代郡出征。霍去病负责寻找匈奴单于的主力,而卫青则负责保护侧翼。通过匈奴俘虏的口供,得知匈奴单于已向东转移,汉武帝决定调整部署,将霍去病调往代郡出兵,而卫青则自定襄出发。此次调整,标志着汉朝对于匈奴策略的细致应变。
匈奴单于伊稚斜显然早已知悉汉朝的动向,并迅速做出了反应。为了迷惑汉军,他故意捕获汉朝俘虏,传递虚假情报,试图诱导卫青进入陷阱。卫青在北上途中,再度俘虏一名匈奴兵,得知了伊稚斜的准确位置。此时,卫青依然未察觉到自己已经深陷敌人的圈套,敌人每一步都在精心设计。
在北上的行军过程中,卫青指派前将军李广和右将军赵食其协同作战,确保大军安全。然而,当他们穿越沙漠,接近匈奴单于的驻地时,遭遇了早已布置好的匈奴骑兵伏兵。卫青深知此时绝不能大意,迅速下令将武刚车围成阵,确保主力部队的安全,并派出五千骑兵作为前锋发动攻击。
双方激烈交战至傍晚,正当风沙突然肆虐之际,卫青见势极好,迅速调整部队,左右两翼合围匈奴单于。匈奴单于意识到大势已去,在数百精骑的护卫下,沿着西北方向溃逃。卫青立即下令连夜追击,经过两百多里的追击,成功斩杀匈奴战士近两万,彻底摧毁了伊稚斜的战力,攻占了颜山赵信城并焚毁敌人粮草,接着班师返回。
在返回途中,卫青偶遇李广与赵食其,二人也已完成了各自的任务。而与此同时,霍去病也在漠北与匈奴左贤王展开了决战。他的五万精锐骑兵,在短短数小时内擒获匈奴重要首领,俘虏超过七万人,获得了极其辉煌的战果。霍去病不仅屡屡获得皇帝的赏赐,他个人的封邑也得到大幅扩展。
漠北战役结束后,仅仅三年,霍去病年仅24岁便英年早逝。他曾在那片无边的沙漠中,凭借着非凡的勇气与智慧,重新为大汉王朝稳固了北部边疆,成为历史上永不磨灭的英雄。他的短暂一生,注定永载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