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别忘了点击右上方的“关注”哦。您的支持与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也希望这篇文章能给您带来愉悦的阅读体验。
“当我终于登上了包机,看到飞机上挂着的中国国旗,还有工作人员制服上写着‘中国加油’的字样,那一刻,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心里充满了踏实感!”这句话是某位留学生在疫情期间从库姆读书地登上祖国包机时的真实感受。
疫情暴发初期,海外的留学生们普遍陷入恐慌。在这个特殊时期,许多国家由于政府的不作为,让远离家乡求学的学子们心寒不已。昂贵且永远买不到的机票、疫情蔓延却缺乏有效防控的国家……成群的留学生此时只能把希望寄托在祖国的怀抱中,而事实证明,祖国的举措展现出了大国的担当与风范。
祖国深刻理解留学生们急切回国的心情,知道他们此时的不安与恐惧,因此决定连夜安排包机,确保每一位留学生能够安全回到祖国。整趟旅程中的防疫措施也做得相当到位,给留学生们带来了满满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如果看过《战狼2》的朋友,肯定对其中那句让人热血沸腾的话不陌生:“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当你在海外遇到危险时,不要放弃。请记住,在你身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这句话在电影的最后一幕出现,触动了无数观众的心弦,大家纷纷为祖国的强大而泪目。
但现实中的中国护照,虽然也写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请各国政府提供便利和必要的帮助”,却显得更加低调含蓄,和清朝护照那种霸气十足的描述形成了鲜明对比!可能有人会问,清朝时真的就有护照了吗?其实,清朝不仅有护照,而且上面写的27个字简直让人感受到浓浓的气场!
护照的历史其实有千年的传承,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经历了不断的演变与发展。尽管形式和外观有所变化,但其核心功能始终未变,始终作为个人的出入证件。在夏、商、周时期,护照就已经有了雏形,那时它被称作“牙璋”或者“圭璋”。这种“牙璋”形状独特,上端呈刀刃状,下端则是长方形的突角,原本主要用于祭祀,并未具备现代护照的功能。
进入春秋战国时期,护照的概念逐渐变得更加系统化,称作“封传”和“符节”。“符节”主要用于古代朝廷传达命令、调兵遣将等重要事务。凭借符节,古人便可以自由进出边关、军营等要地。符节的材料多样,包括金、铜、玉、竹等,它们在两方官员之间各持一半,合起来可以验证是否为真。
“符节”种类繁多,每种符节都有其独特功能。比如,调动符节可以调兵或者更换地方官员,而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铜虎符,呈现虎形图案。铜虎符在古装剧中经常出现,比如在《薛平贵与王宝钏》的结局中,魏豹拿出铜虎符,帮助薛平贵打开城门救援。
而“邮传符节”则可以分为普通和专使两种,前者是用于官员之间传递文件与公文,后者则标志着急需处理的特殊任务。身份符节和专使符节分别代表了某种身份或使节的权限,尤其是专使符节,能在外代表皇帝,进行外交事务和军事调动。它相当于今天的外交护照,象征着国家的尊严。
进入汉唐时期,护照形式更为接近现代,叫作“过所”。持有“过所”便能顺利通过边关,避免被阻拦。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朝逐渐受到了西方国家影响,开始模仿西方的做法,在各国设立领事馆,并给华侨发放护照,以此保护华侨的合法权益。
清朝在其衰败之前,通过发放护照来应对日益严峻的国际局势。尤其在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后,清朝不得不面对列强的压力,很多中国百姓选择出国谋生。然而,尽管清朝政府发放了护照,依然未能有效保护国民的权益,反而因腐败和软弱,遭到列强的欺压。
到了19世纪末,清朝政府已陷入困境。为了应对外交压力,政府开始向民众发放“单人单纸”护照。虽然这种护照仍未配照片,但上面详细描述了持有者的外貌特征。长达87厘米,宽56厘米的护照,既庞大又不便保存,这样的护照一直延续到1919年才被改良。
随着摄影技术的进步,护照也开始贴上持证人的照片,到了北洋政府时期,护照形式逐渐正规化。这些护照上不仅写有“27个字”的官方说明,而且逐步带有国家的尊严与底气。然而在清朝时期,这些看似霸气的文字并未能保护中国公民,反而成为了无用的虚名。
尤其是当时的外交地位低下,我国护照在外国人眼中几乎如同废纸一般,不具备任何实质性的权利保障。许多华侨被外国海关刁难,根本无法享受应有的待遇。而清政府对于此类事件的漠视,更让百姓失望至极。
但随着祖国的崛起,今天的我们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卑躬屈膝,现代中国的护照终于有了强大的支持与保障。中国逐渐从曾经的弱国走向世界的舞台,百姓的幸福感和归属感不断提升。然而,我们也必须谨记历史的教训,学会居安思危。
历史的教训无法被遗忘,而作为中华儿女,我们必须铭记那些屈辱的岁月,发奋图强,投身报效祖国的伟大事业。正是祖国给了我们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而我们每个人的努力与成功,才是祖国强大的根基。毕竟,弱国无外交,只有通过不断努力和发展,才能让我们在国际舞台上自信昂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