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开讲
自隋文帝杨坚创立科举制度以来,这一高效的选拔人才方式在中国古代延续了千余年,成为历代封建王朝中最重要的人才甄选机制,同时也是广大底层民众难得的阶级跃升通道,对古代社会的结构和文化产生了深远而深刻的影响。
在民国以前,历朝历代的读书人几乎都奉行“学而优则仕”的人生信念,甘愿在寒窗中苦读数十载,只为一举登科,光宗耀祖,实现“人下无二”的政治理想和社会地位。
为了金榜题名,考场上的考生们可谓无所不用其极:从内衣藏小抄到买通考官,这类“作弊”手段在过去几乎屡见不鲜。清朝康熙年间,就有一位状元用一种令人大跌眼镜的奇特方法吸引了皇帝的注意,并因此获得“史上最能吃的状元”这一独特称号。
康熙三十六年春,紫禁城殿试的考场迎来一位身材魁梧、体态丰腴的考生。迎着四月京城温暖的春风,他紧握手中沉甸甸的麻袋,满怀忐忑与期待地踏入考场。
这位考生正是故事的主人公——李蟠。出生于江苏徐州的书香世家,李蟠自幼勤奋刻苦,志在继承祖辈的荣耀。经过层层选拔,这位已近不惑之年的学子终于得以踏足帝都,追寻多年梦想。
进场前例行搜查时,考官对李蟠手中鼓鼓囊囊的麻袋产生怀疑,命令他当场开包检查是否藏有小抄等违禁品。出乎意料的是,袋中并无一纸一字,反倒装满了三十六个饽饽,整整一大袋。
与现代高考不同,清朝的殿试是地位最高、最为重要的科举考核,考生需在太和殿前连续伏案作答一整天,因此允许携带干粮入场补充体力。
不过,殿试讲究礼仪,考场如厕被视为对圣上不敬,考生们通常带少量简单干粮,避免吃得过饱引发内急,以免留下不良印象。相比之下,李蟠携带大量饽饽的举动显得极为夸张,好似打算在考场安营扎寨。但李蟠却无奈解释,这是他的正常食量。
众人万万没想到,这位能一口气吃下三十六个饽饽的“饭桶”,竟在当年脱颖而出,荣膺状元宝座。
李蟠的家族背景显赫,他的祖父李向阳是明代天启年间的举人,父亲李弇亦为南明弘光年间拔贡。自幼浸润于诗书世家,李蟠才华横溢,学识渊博,博古通今,堪称当年科考中的“黑马”。
不过,才高八斗的李蟠也有短板——思维不够灵活,作文速度偏慢。他十分清楚自身弱点,为了节省考试时间、避免分心,费尽心思做了特别准备。
殿试前夕,他仿效新娘子上轿前的做法,一口气吃下十多个鸡蛋,防止考试期间内急频繁。那三十六个饽饽不仅用来充饥,更是帮助他集中精力、减少饮水的“秘密武器”。
想象一下殿试现场:太和殿庄严肃穆,天之骄子们列坐于主考官面前,挥毫疾书,气氛庄重静谧。
而李蟠则成了场上特殊的“风景线”:他时不时从麻袋里掏出饽饽,边吃边奋笔疾书。这滑稽而又专注的画面,令人忍俊不禁。或许当时的李蟠心无旁骛,甚至像王羲之那样专注到拿墨水沾饽饽吃呢?
准备充分的李蟠本该从容答题,然而夜幕降临时,其他考生纷纷交卷,只有他仍汗流浃背,笔未曾停。监考官忍不住催促,他却泪眼婆娑地恳求:“毕生功名系此一考,恳请勿催,幸予完成!”监考官被他的真诚感动,允许延长时间,并送来几根蜡烛以便继续作答。
最终,李蟠顺利完成了考试。他带着饽饽进场及延迟交卷的趣事传到了康熙皇帝耳中,皇帝不仅未责罚,反而对他的文章评语尤为认真。
李蟠的文章文采斐然,字迹工整且颇具见解,再加上显赫的家世背景,康熙对他越发欣赏,赏赐御笔亲自将其名次从一甲第三名提拔至一甲第一名。
于是,李蟠顺利登顶状元宝座,凭借卓越才华与坚韧性格深得康熙宠信,被立即任命为翰林院修撰。
然而,名声越大,嫉妒也随之而来。李蟠同届探花姜宸英不满他考试时大吃饽饽以博皇帝注意,特意作诗讥讽:
“望重彭城郡,名高进士科。
仪容好绛勃,刀笔似萧何。
木下还生子,虫边还出番。
一般难学处,三十六饽饽。”
“饽饽状元”的绰号因此在京城传开,但李蟠沉浸于科举成功的喜悦,根本不为所动。
古往今来,“物极必反”从未失效。意气风发的李蟠万万没料到,命运的暗兽正潜伏在他光明前路,随时准备发起致命一击。
上任第三年,李蟠与姜宸英奉旨前往顺天府乡试考场,担任主考官与副考官。乡试在京城举行,历朝皆受皇帝格外重视,康熙派李蟠执掌重任,既是嘉奖,也是考验。
本应万无一失的考场,却出事了。乡试结束后,京城谣言四起,指责新官员营私舞弊、贪赃枉法,导致考生遭遇不公。
京城文坛名士孔尚任闻讯愤慨,才华横溢且品行端正的他不忍不平,迅速创作揭露考场黑暗的剧本《通天榜》,在民间引起轰动。
此事逐渐闹上朝廷,康熙震怒,下令逮捕李蟠与姜宸英,二人蒙冤入狱。
不久,皇帝冷静下来,命人复试,发现顺天乡试录取考生成绩优异,方知真相,急忙释放两人。然而,姜宸英因狱中惊吓与屈辱早逝,李蟠亦因事件影响被流放,远离朝堂政事。
多年后,康熙南巡时欲再用李蟠,奈何此时他心灰意冷,决意远离官场,皇帝无奈作罢。李蟠如此人才,竟因一场莫须有的冤案而陨落,令人感叹不已。
归隐期间,李蟠写下悲伤的诗句:
空山多伴已多年,独有寒梅伴我妍。
疏影偏宜闲散地,幽香不到艳阳天。
含苞带雨未相问,露蕊临风倍可怜。
纸账夜深还入梦,罗浮只在一灯前。
其中蕴含的凄凉与沉郁,恐怕只有他本人能深刻体会。
事实上,在中国古代的集权制度下,此类悲剧层出不穷。当一个人的命运全系于君王一念之间,个人尊严与价值又怎能真正得到保障?
生活在自由的时代,是我们的幸运。但如何面对命运无妄的灾难,却是亘古不变的难题。即便如此,我们依然期盼,世间能少些冤案得雪,少些英雄黯然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