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宋朝对外战争胜率明明超七成,但为何都认为宋军太弱?
创始人
2025-09-16 22:02:48
0

翻开史册,一个令人惊愕的数字赫然呈现:自北宋开国至南宋中期近三百年的漫长岁月里,宋朝对外战争胜率竟高达70%以上。靖康之变前的北宋更是达到惊人的75%以上。

然而历史的回声里,宋军留给后世的形象却往往羸弱不堪:开封陷落、二帝蒙尘、崖山蹈海……

这巨大的认知鸿沟从何而来?是后世误读,还是数字背后另有玄机?

一、胜利之名:被“防御”定义的胜率

宋军的“胜利”标准,常常低得令人心酸。

防御战的“小胜即安”逻辑: 面对辽、西夏或金国铁骑的劫掠性进攻,宋军只要能在城寨中坚守不失,哪怕敌军饱掠而去,也常被记录为“却敌有功”。如宋仁宗年间,西夏军多次南下劫掠,宋军凭借坚固堡垒体系顽强抵抗。虽未能有效歼灭敌军主力,但成功守住了核心据点,朝廷便视之为“成功”。

战役目标的严重降格: 宋廷对军事行动的目标设定往往极为现实,甚至保守。许多军事行动的目的并非开疆拓土或歼灭敌军主力,而是以击退一次具体进攻、收复一小片失地、或破坏敌方一次集结为最高目标。达成这些有限目标,即算“胜利”。宋太宗雍熙北伐惨败后,宋对辽战略便从“恢复幽燕”退守为“保境安民”,胜败标准随之大幅降低。

“击退”背后的被动本质: 宋军的高胜率多建立于被动应对之上。如南宋初年,金军大举南侵,宋军虽在黄天荡、和尚原等地取得局部胜利,暂时遏制了金军攻势,但这本质上是防御性胜利,并未改变金强宋弱的整体格局。正如《续资治通鉴长编》所载,宋真宗朝臣王钦若曾直言:“国家御戎之策,惟在守备”。

这七成胜率,如同建立在低矮门槛上的华丽数字——其光芒掩盖不了宋军整体上被动挨打的战略窘境。

二、致命软肋:胜利的“含金量”之殇

宋军虽胜绩不少,却鲜有真正扭转乾坤的决定性大捷。

缺乏战略级别的歼灭战: 纵观两宋,类似汉武帝漠北决战、唐太宗灭东突厥、明成祖五征漠北那样彻底摧毁敌国战争能力、奠定数十年乃至百年和平的战略性大胜,几乎一片空白。即便如岳飞郾城大捷这样令人振奋的胜利,也未能转化为光复旧土的最终成果,最终毁于朝廷的猜忌与求和。

“胜而不利”的尴尬常态: 即使宋军在战场上击退敌军,也常常无法有效巩固战果,甚至被迫在胜利后签订屈辱和约。最典型莫过于澶渊之盟:宋真宗在澶州城下占据有利态势,最终却以每年向辽国输送巨额“岁币”换取和平。宋仁宗时期的庆历增币,同样在战场压力下增加对西夏的“赐予”。胜利的凯歌,竟成了支付“保护费”的前奏。 苏洵在《六国论》中痛陈的“弊在赂秦”,正是这种“战胜而国益弱”悖论的生动写照。

关键战役的崩盘: 宋军在决定国运的关键战役中屡屡遭遇毁灭性失败,给后世留下不可磨灭的“弱宋”印记:

靖康之变(1127年): 北宋禁军主力在都城开封保卫战中崩溃,徽钦二帝被俘,北宋灭亡。

富平之战(1130年): 宋军集结川陕精锐主力与金军决战,意图恢复陕西,结果惨败,丧失西北大片战略要地。

符离之溃(1163年): 南宋孝宗锐意北伐,张浚仓促集结大军于符离,一夕之间全军崩溃,彻底断送了短期内恢复中原的可能。

崖山海战(1279年): 南宋流亡朝廷的最后抵抗力量被元军彻底歼灭,陆秀夫负幼帝投海,南宋灭亡。

这些关键战役的失败,如同锋利匕首,深深刺穿了70%胜率的华美外袍,露出其下脆弱不堪的肌体。

三、文明的暗伤:制度与文化之困

宋军难以成为真正的强军,其根源深植于帝国的制度土壤与文化基因之中。

强干弱枝的枷锁: 吸取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惨痛教训,宋朝建立了空前复杂的军事制衡体系。枢密院掌调兵权,三衙(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掌统兵权,前线将领只有临时指挥权。兵将分离、频繁调动,导致“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这种制度设计的核心在于防内而非御外,虽杜绝了军阀割据,却也扼杀了军队的战斗力与凝聚力。

文尊武卑的寒流: 宋代“崇文抑武”达到历史高峰。武将地位远低于文官,备受猜忌、压制。狄青战功赫赫官至枢密使,却因文臣欧阳修等人“武将掌枢密非国家之福”的论调而遭罢黜,郁郁而终。岳飞更是被“莫须有”之冤杀。这种社会氛围严重挫伤了武将的进取心和职业荣誉感。

经济繁荣的双刃剑: 宋朝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市民生活丰富多彩。这种富足一方面支撑了庞大的军费开支(养兵费用常占国家财政七八成),另一方面也消磨了社会的尚武精神。“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的俗语在宋代广为流传,精英阶层普遍视从军为畏途。物质的富足与精神的萎靡,形成刺眼反差。

四、历史书写的滤镜:文人的笔与王朝的终章

后世对宋军“弱”的印象,亦受历史书写者立场的深刻影响。

文人视角的偏颇: 宋代及后世掌握主流话语权的多是文人士大夫。他们自身推崇文治,对军事行动常持批评态度,更倾向于记录失败、屈辱和弊端(如冗兵、军费负担),对军事成就则着墨相对谨慎甚至轻描淡写。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价军事得失,也往往带有鲜明的重文轻武色彩。

结局的盖棺定论: 北宋亡于金,南宋亡于元,且均以极其惨烈的方式收场(二帝北狩、崖山蹈海)。这种悲剧性的终局,如同浓重的阴影,彻底笼罩了人们对宋朝军力的整体评价。王朝覆灭的结局,远比过程中70%的胜率更具冲击力和记忆点。

因此,宋朝军队70%的胜率,并非虚假数字,却是一个被严重“稀释”和“扭曲”的胜率。它由大量低烈度、防御性、战术性的小胜堆砌而成,被关键战役的惨败、战略目标的卑微(击退而非消灭)、以及“战胜反赂”的屈辱所冲淡。

宋军的“弱”,本质在于其缺乏开拓进取的锋芒,在于其被制度与文化束缚了手脚,在于其无法将战术胜利转化为战略优势,更在于其最终未能完成守护王朝核心疆土与尊严的根本使命。

当我们拨开数字的迷雾,看到的是一幅更复杂的图景:一个在严密制度下谨小慎微的军队,一个在文治光辉下压抑的尚武灵魂,一个经济巨人却难掩军事上的战略短板。

宋朝以文明的高度与经济的繁华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却也在强敌环伺中,为后世留下了关于“富国”与“强兵”如何平衡的永恒思考。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汉... 地球村如今的78.88亿人口,涵盖了不同肤色、种族与民族,而其中人口最多的民族无疑是我们伟大的汉族。...
原创 汉... 好的!为了保持原有文章的基本框架和意义,同时加入更多细节并进行改写,下面是改写后的内容。请注意,改写...
原创 羊... 在秦国统一六国的漫长征程中,白起无疑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他不仅是秦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将领,还是那个...
原创 朱...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建立了明朝,并成为新一任皇帝。为了奖励那些在建立新王朝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功...
原创 若... 阅读本文之前,诚邀您点击“关注”按钮,这样您可以便于日后持续阅读到类似的内容,也方便随时参与讨论和分...
原创 盛... 清朝入关定都北京后,仍然沿用了明朝“两京制”的体制,将盛京定为陪都,并在顺治、康熙两朝逐步完善其官制...
原创 玩... 好的,我会帮你改写这篇文章,保持每段原意不变,同时增加一些细节描写,让内容更加丰富。以下是改写版: ...
原创 洪... 1962年盛夏,时任吉林重工业厅厅长的洪学智来到四平,展开对当地农机项目的实地考察。此时的他,因庐山...
陈修园:官场里的神医,治病救人... 有句话叫“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若不能治国安邦,便治病救人,这是古代很多读书人的理想。 在清朝的历史...
原创 我... 蒋介石与中国抗日战争后的命运转折 蒋介石,作为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的领袖,在抗日战争时期承担了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