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朝廷内部腐败成风,社会动荡不安。与此同时,西方列强频频入侵,不断逼迫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不断割地赔款,使国家主权和尊严遭受严重践踏。然而,在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也涌现出一批有识之士走上政治舞台,其中以曾国藩最为著名。他不仅在政治和经济领域发挥了重要影响力,更成为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开拓者之一。尽管曾国藩身居高位,享受着丰厚的官俸,但他的开销同样庞大。究竟他的生活花费与清朝腐败、最终灭亡之间是否存在深刻联系呢?
曾国藩出生于湖南一个传统的耕读世家,家中有九个兄弟姐妹,而他是长子。尽管祖辈以务农为生,但家境并不贫寒,经济条件尚可,这也为家中子女的读书提供了物质保障。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虽文化水平有限,但阅历丰富,深知读书的重要性。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则以博学多才闻名,成为私塾教师,并且考取了秀才。家中父辈对曾国藩寄予厚望,因而从五岁起就开始启蒙教育,六岁时进入私塾学习。十五岁时,他参加长沙府的童子试,考得第七名的好成绩。随后,曾国藩先后在衡阳唐氏宗祠和湘乡涟滨书院求学,尽管求学历程颇多曲折,但他始终坚持不懈,最终在21岁时考取了秀才,并娶了欧阳沧溟的女儿,婚姻与仕途双双顺利。
然而,曾国藩的科举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连续两次参加会试均未能中榜,这使他一度陷入瓶颈,只得暂时停下复习。但在道光十八年,他终于成功通过会试,顺利踏入仕途。这段经历充分展现了他的坚韧不拔和励志精神,也为后来登上政治舞台奠定了坚实基础。
进入仕途后,曾国藩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最信任的门生,进入翰林院,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步步高升,官至二品大员,显示出他年轻有为、前途光明的潜力。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起义,曾国藩与刘蓉等人上书弹劾皇帝,结果激怒了咸丰帝,奏章未读完便被怒扔地上。朝廷一度准备将曾国藩等人定罪,但在季芝昌等人的劝说下得以免于牢狱之灾。经历这次危机后,曾国藩深感反思,公开承认错误,表示不再妄加揣测皇帝和朝廷决策,最终保全了自身。
自担任京官以来,曾国藩官职步步提升,俸禄也随之增加。刚开始时,因品级较低,收入有限,主要依靠禄米和年俸,年俸只有45两,禄米45斛,收入微薄。加上其他零星收入,总计不过百两,难以称得上富裕。曾国藩不仅日常生活开支不小,作为京官还需要花钱维持关系,交际成本高昂。毕竟要在京城官场站稳脚跟,除了能力,还需依赖一定的经济资源。京官身份不同于地方官,吃穿用度讲究,既是身份象征,也是地位体现。即便如此,曾国藩的收入仍难以覆盖所有开销,甚至有一年靠借贷度日,足见其经济压力之大。相比之下,普通百姓生活更加艰难。
后来,曾国藩起兵担任两江总督长达十年,又做了两年直隶总督,这两个职位堪称清朝最重要的官职,俸禄自然丰厚。即使如此,曾国藩并未因此大富大贵。起兵初期,军中无正规军饷,资金多靠募捐、战后税收和兵源所掠夺。他对这些钱财账目清晰,公私分明,没有私吞,秉持清廉。曾国藩最大的花费集中在购书上,日常请客极少,甚至十分节俭。成为总督后,仍穿着朴素,衣服常带污渍,生活简朴。
两江总督的年俸提升至155两,是此前的三倍之多,加之两江地区富庶,实际收入不菲。若能节省积累,应当相当富裕。然而,155两年薪约合现代三万元人民币,月收入两千五百元,生活依旧捉襟见肘。清朝为防止贪腐设有“养廉银”,加上这一部分,年收入达一万八千两,但货币贬值严重,实际购买力大打折扣。曾国藩家庭支出庞大,雇佣的仆人和日常开销每年高达六万两,约占总收入三分之一,连女儿的嫁妆也不过两百两。尽管曾国藩节俭,依旧难以缓解经济压力。
与曾国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慈禧太后,她的每日开销高得惊人,饮食丰富多样,服饰用料极其奢华。这种强烈反差反映了清末官场和宫廷的巨大差异,也侧面揭示了官员之间贪腐盛行的现实。曾国藩任两江总督期间,许多地方官员持数十万两白银贿赂他,他皆坚决拒绝。在那个贪腐横行的时代,保持清白反而成了一种难得的品质。甚至军饷贪污严重,导致士兵无力作战,这类贪腐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极其深远。
贪污腐败形成恶性循环,今日一处贪污,明日另一处亦跟进,最终损害的是社会最底层的百姓。清朝正是这样被腐败蚕食,宛如千里堤毁于蚁穴,腐败官吏如蛀虫般腐蚀着国家根基。内忧外患交织,清王朝终走向衰败。通过曾国藩的薪资与开销情况,我们能够窥见当时官场腐败的严重程度,腐败无疑加速了清朝的灭亡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