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格瓦拉同志
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在70余年间不断遭受列强的侵凌,不仅丧失了难以计数的经济利益和权益,还被迫割让了大片国土。这段屈辱的历史,令无数国人痛心疾首、难以回首。清朝最后割让的那块土地,其面积相当于1.3个香港,但令人惊奇的是,部分地区在94年之后又重回中国怀抱,这在历史上实属罕见。那么,这块失地究竟在哪里?它是如何被迫割让的?又是哪一部分领土得以回归?这一切,都要从中俄签订的《满洲里条约》说起。
日俄战争(1904-1905年)结束后,沙俄在东北三省的势力被基本清除,但这贪婪的帝国并未打消对中国领土的野心,反而将目光转向了外蒙古,意图扶植其独立以便吞并。与此同时,沙俄还将呼伦贝尔地区纳入其计划扶持独立的外蒙古“领土”范围,大量移民涌入该地。俄国移民频频越过边境非法采矿、捕鱼、狩猎,甚至开垦草地,这种越境行为极大地扰乱了中俄边界的稳定,让清朝政府深感忧虑。
依据1728年清朝与沙俄签订的《恰克图条约》,两国边界以恰克图和鄂尔怀图山之间的鄂博(蒙古语意为“界标”)为起点,呼伦贝尔地区及其东至额尔古纳河、西至沙毕纳依岭南部的土地均属中国。然而,由于条约签订时间久远,很多界标已经湮没不清,再加上对额尔古纳河中诸多洲渚的归属权并未明确划分,导致双方产生领土争议。因此,重新勘定这段边界变得十分迫切。
经过多轮谈判,清政府于1910年4月任命呼伦贝尔兵备道宋小濂为中方勘界专员,与俄国副参领儒达诺夫共同开展水陆边界勘定工作。然而,儒达诺夫无视《恰克图条约》的规定,荒唐地声称额尔古纳河曾历史性地向西改道,试图将靠近中国岸边的河中洲渚全部划入沙俄领土。陆路边界勘定时,俄方也故意远离传统界线,向中国境内推进十数里甚至数十里寻找边界点。
面对俄方的强词夺理,宋小濂坚定反驳,坚决不接受其不合理的要求。即便俄方多次施加武力威胁,宋小濂依然毫不妥协。为了逼迫清朝屈服,沙俄加紧边境地区的移民活动,并借助中东铁路向中国境内运送军队。清廷在军事实力悬殊下无奈,只得任命黑龙江巡抚周树模为中俄边界会勘大臣,与俄方代表菩提罗夫在齐齐哈尔进行谈判,力图签署一份表面上不至于完全丧权辱国的定界条约。
1911年6月,中俄边界谈判正式启动。俄方代表菩提罗夫刚露面便强硬要求清朝将满洲里割让给沙俄,称这是避免战争的必要代价。对此荒谬要求,周树模凭借大量历史文献和条约依据坚决反驳,坚称满洲里是中国固有领土,绝不允许割让。见无果,菩提罗夫又提出,若清朝坚持不让满洲里,便需在其它水陆边界地区做出让步,作为交换条件。
谈判之际,四川爆发大规模“保路运动”,几个月后更引发震惊世界的武昌起义,清朝政权风雨飘摇,面临崩溃危机。在如此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清廷无法集中精力应对俄方的边界压力,也无力对抗沙俄的军事威胁。最终,周树模被迫遵从朝廷指示,力求减少割让面积,于1911年12月20日签署了令国人痛心的《满洲里条约》。
条约明确中俄双方确认额尔古纳河中诸洲渚的归属权,其中120个洲渚划归中国,160个归沙俄,包括阿巴该图洲渚。陆地边界方面,第58号鄂博(塔尔巴干达呼)到第63号鄂博(阿巴该图)间的6个界标名称虽未变,但实际位置均向南后退4至21公里不等。如此,沙俄借助《满洲里条约》共侵占中国约1400平方公里国土,面积相当于1.3个香港,这也是清朝灭亡前最后一次领土割让。
清朝政权摇摇欲坠,沙俄为避免长时间纠纷,直接通知清廷外务部,《满洲里界约》无需两国政府正式批准,双方已视为最终解决。未待中国正式批准,俄军便率先进驻沙俄划归土地。由于条约手续未完全履行,清朝覆灭、民国成立后,中国政府于1920年公开声明《满洲里条约》无效。
然而,民国时期政局动荡、国家实力薄弱,尽管官方不承认条约合法性,但在苏俄及后来的苏联强力阻挠下,中国始终无法收回失地。新中国成立后,多次与苏联就阿巴该图等洲渚主权展开谈判,但因两国关系波动,谈判屡陷僵局(注:阿巴该图洲渚虽划给沙俄,直到1929年才被苏俄完全占领,但历代中国政府均不承认其主权)。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阿巴该图洲渚的情况。阿巴该图洲渚,俄称博利绍伊岛,位于内蒙古满洲里市以东几十公里,处在中俄界河额尔古纳河江心主航道中国一侧,面积约58平方公里。因海拔较低,额尔古纳河涨潮时陆地面积显著缩小。该岛风光优美,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着丰富的野生动植物,是颇具吸引力的旅游胜地。
1992年苏联解体后,中俄两国继续就该问题磋商,经过长达13年的谈判,终于于2005年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中俄国界东段的补充协定》。协议将阿巴该图洲渚西部34.55平方公里划归中国,面积接近澳门;东部23.01平方公里划归俄罗斯。至此,清朝最后割让的土地,在经过94年后部分重归中国。
参考书目
赵尔巽:《清史稿》,中华书局1998年版。
田涛:《清朝条约全集》(影印本),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徐圣言:《清朝涉外战争史》,江苏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