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许多立下赫赫战功的武将都会被封为王侯,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历史上有许多武将都获得了封号,且不少人还拥有专属的封号。然而,由于封侯之人众多,许多封号也被重名,因此,能拥有特别意义的封号,通常都是非常珍贵和具有象征性的。
其中,第一个获得“冠军侯”封号的便是霍去病,他也是最为配得上这个称号的人。
霍去病的名字,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关于他的身世与经历,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但今天我们要重点讲述的,正是他这个封号背后的故事。最初,霍去病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荣耀的封号,要归功于他母亲卫子夫与汉武帝的关系。霍去病因此成为了汉武帝的外甥,并进入了皇宫与其他皇子一起生活。
在皇宫里,霍去病与其他宫中的孩子们一起玩耍,经常进行射箭比赛,并且总是能获胜。此时的汉武帝还没有儿子,只能一边看着别人家的孩子表现,一边对他们的才华感到艳羡。霍去病的射箭技巧和勇气,使他迅速吸引了汉武帝的注意。汉武帝内心不禁产生了一个想法:如果霍去病是我的儿子该多好?
后来,汉武帝得知霍去病的母亲卫子夫是自己亲近的人,而霍去病又没有父亲,汉武帝心中更是暗喜。虽然这种想法或许有些不太合适,但他却希望能够把霍去病当作自己的儿子来抚养。于是,他决定与霍去病接触更多,双方相互了解。汉武帝下令将霍去病任命为“侍中”,让他一直在自己身边,成为自己的“贴身秘书”。
担任侍中职务的霍去病,随时都能接触到皇帝的思想和决策,逐渐学到了许多深奥的道理。虽然汉武帝希望亲自教授他兵法,但霍去病却坚决拒绝了。他认为古人总结的兵法不过是纸上谈兵,战场上局势千变万化,怎能通过书本来掌控?看到霍去病的坚定立场,汉武帝并未强求。
尽管霍去病不想学习兵法,但他非常渴望上战场,于是他时常去军营找舅舅卫青交流,渴望能参与真正的战斗。终于,在霍去病十八岁时,匈奴再次犯边,汉武帝命令卫青出征。霍去病认为自己已经成年,可以上战场,于是向汉武帝请求出征。汉武帝看霍去病时机成熟,便同意了他的请求,并任命他为“剽姚校尉”,让他跟随卫青一同出征。
在抵达前线后,霍去病表现得异常兴奋,完全不像是第一次上战场的年轻人。刚刚安营扎寨,哨兵就报信说发现了匈奴的身影。卫青认为这些匈奴人只是探子,命令霍去病带着八百轻骑兵将他们抓回来,但要记住不要追得太远。然而,霍去病并未听从命令,他带着八百轻骑兵追了上百里,竟闯入了匈奴大营。
匈奴官员根本没有反应过来,霍去病的轻骑兵便迅速展开攻击,击杀了两千多名匈奴士兵,其中包括不少匈奴高级将领。这一战可谓是大获全胜,霍去病不仅打垮了敌人,还俘获了匈奴单于的亲属。这场战斗的胜利效果堪比当年李云龙全歼日军观摩团的胜利。更让人惊讶的是,霍去病成功活捉了匈奴单于的叔叔,俘虏了匈奴的重要人物。匈奴大军被彻底打乱,纷纷撤退。汉军在这场战斗中几乎没有付出任何重大代价,却获得了震惊的胜利。
回到长安后,汉武帝得知霍去病的赫赫战功,立即决定给予他丰厚的奖励。霍去病在战斗中的英勇表现,以及成功俘获敌方重要人物,汉武帝认为他完全配得上“冠军侯”这一封号。于是,霍去病被正式封为“冠军侯”,并授予他冠军侯国,作为他卓越战功的奖赏。
第二位“冠军侯”来自东汉初年,他便是云台二十八将中的第三位,名为贾复。虽然贾复在知名度和实力上都无法与霍去病相提并论,但他的封号仍未降低“冠军侯”的含金量。贾复原本不是一名武将,他年少时专心读书,根本没有武艺。长大后,他在县衙做了一名普通的官吏。
直到有一次,贾复随县衙的衙役一起外出押送官盐,途中遭遇了山贼的袭击。大多数衙役看到山贼的威胁后纷纷逃走,但贾复却选择了迎难而上,成功保住了盐,甚至将山贼一网打尽。凭借这一壮举,贾复很快在县里声名鹊起,成为大家敬仰的大哥。后来,贾复带领一百多人参加了反抗新朝的绿林军,并结识了刘秀。
刘秀称帝后,便封赏自己的开国功臣。由于贾复的家乡是“冠军县”,也就是当年汉武帝赐予霍去病的“冠军侯国”,因此贾复也被封为了“冠军侯”。然而,刘秀后期发现这个封号并不合适,于是决定将其改为“胶东侯”。
第三位“冠军侯”名为窦宪,虽然他的功绩毋庸置疑,但其品性却有些让人诟病。窦宪是汉和帝的舅舅,是权倾朝野的重臣。在朝堂上,窦宪气焰嚣张,打仗时也毫不示弱。窦宪不仅成功打败了北匈奴,还彻底击垮了匈奴的主力,使得匈奴势力再也没有公开与汉朝作对。
然而,窦宪权力的膨胀引起了汉和帝的不满,最终发动政变,夺走了他的兵权,并逼迫他自刎。尽管窦宪的人品不好,但他在抵抗匈奴的战争中,确实立下了赫赫战功。
“冠军侯”这个封号,象征着对那些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的将领的最高荣耀。霍去病作为第一代“冠军侯”,开启了汉朝与匈奴的战争;第二代“冠军侯”贾复则是名副其实的“过渡人物”;而第三代“冠军侯”窦宪则结束了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尽管其中有波折,但“冠军侯”的传承,也算是有始有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