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野之战,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决定性的转折点。得知这场战役的失败后,纣王在距离战场约200公里的朝歌城中竟然做出了自杀的决定,整个过程来得异常突然,令人震惊。那么,是什么样的形势让纣王做出了如此极端的选择呢?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虽然局势紧张,但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严峻。牧野与朝歌相隔约200公里,而西周的军队从牧野出发到达朝歌,起码需要一个月的时间,加上要准备物资,估计他们最早也要一个半月才能赶到。所以,从时间上看,纣王其实有足够的机会来应对危机,为什么他会选择自尽呢?这一切的答案,或许就藏在朝歌的废墟中。
很多人心中,纣王是个无情残暴的暴君,但其实最初的纣王并不是这样。年轻时的纣王也有过仁爱的一面。他上位后,首先大幅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还从贵族手中划拨土地给农民,这些政策在当时是相当进步的。除此之外,纣王在处理政务方面也非常勤奋,他力图削弱神权,增强王权,彰显自己的统治地位。
所谓的“神权”,指的是古人对神灵的崇拜,他们认为神明居高临下,所有人都得听从神明的安排,甚至连君王也不例外。可聪明人都知道,所谓神明其实不过是人们的迷信罢了。纣王正是想摆脱这种束缚,逐渐削弱神明的影响,转而巩固自己的王权,这一做法虽然大胆,却有其深远的政治意义。
除了削弱神权,纣王还为了加强权力,杀害了不少贵族,包括朝中的大臣。这些贵族在朝廷上权势显赫,相当于现代公司的股东。随着纣王的权力不断上升,他逐渐迷失了自己,生活变得愈加奢华荒淫。喝酒不再使用杯子,而是直接跳进酒池中,一边游泳一边痛饮;吃肉更是奢侈,肉块被吊起挂成树林一般,酒池肉林成了他生活的常态。
此外,纣王对美女的追求也到了痴迷的地步,其中最为人熟知的便是妲己。自从妲己进入纣王的生活后,王的奢靡生活变本加厉。妲己几乎成了他所有决策的主导者,纣王已经完全失去了自我。为了满足自己奢华的生活,他开始加重百姓的赋税,百姓的生活变得愈加困苦,这也导致他渐渐失去了民心。
除却奢靡生活,纣王在杀害大臣方面也变得越来越残忍。最为典型的例子便是三公——九侯、鄂侯与姬昌的遭遇。为了讨好纣王,九侯将自己美丽的女儿献给他,但这位女子并不喜欢纣王。纣王勃然大怒,先将九侯之女杀害,随后对九侯施以极刑——菹醢之刑。鄂侯闻讯后,忍不住为九侯打抱不平,结果也被纣王施以脯刑。
这些酷刑从名称上就让人不寒而栗,具体内容如果想知道可以自行查阅。至于姬昌,他见到这些残忍的事情发生,只是叹息了一声,但并未言语。结果,纣王将他软禁起来。最终,姬昌通过送上美女和珍贵物品,换来了自己的自由,并获得了兵权,正式开始了西周的崛起。
从这些历史事件来看,纣王的暴政确实让他成为了人人痛恨的对象,但历史上的真实纣王可能并非如此极端。毛主席曾指出,我们不能一味地把纣王视为一个恶名昭著的暴君。他当时在国土扩张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实为一位文武双全的君主。毛主席认为,纣王并不像后人所写的那样全然坏,西周的史书往往突出纣王的缺点,却忽视了他的优点。
尽管纣王有过一些开创性的政绩,但最终的失败并非单纯因为他生活奢靡,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他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失败。首先,从军事上来看,纣王在扩张领土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战争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尤其是在征东南夷时,纣王俘虏了大量敌人。问题在于,这些俘虏没有及时转化为自己军队的补充,而是成为了西周进攻的“助力”。
更为严重的是,纣王并未及时召回正规军来抵抗西周的进攻,而是依靠守城军、奴隶和俘虏来应战。这些部队的战斗力非常薄弱,尤其是这些俘虏和奴隶,很快在战斗中倒戈支持西周。实际上,守城军的力量远远不及西周的正规军。
纣王的错误在于,他将大部分军队调去征东南夷,导致朝歌城的防御薄弱。西周武王看准这一时机,迅速进攻,成功攻占了朝歌城。纣王当时完全没想到西周会发动进攻,甚至曾轻视西周,认为他们不过是商朝的附属国。
此外,纣王的政治斗争也存在问题,他通过杀害贵族来巩固自己的王权,导致了广泛的不满。许多贵族在得知西周在牧野之战中获胜后纷纷倒戈,这为西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最终,西周在贵族的支持下成功取代了商朝。而纣王的亲哥哥微子,也投靠了西周,可能是对纣王的不满促使了这一决定。
回顾历史,所有的朝代终究会走向灭亡,商朝也不例外。对于纣王的评价,随着史料的不断揭示,争议越来越大。尽管他在许多人眼中是个暴君,但无可否认的是,他的一些做法确实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所以,纣王虽然失败,但也为新朝的崛起立下了基础,他依然是历史中的一个重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