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末年,天下陷入混乱,四方割据势力层出不穷,局面一度变得十分复杂。尽管李渊、李世民等人物觊觎着天下,但在这些割据势力中,谁能最终胜出、谁能站到最后,依然没有定论。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李渊的势力无疑占据一席之地,但同样不可忽视的,还有一个人——薛举。
许多人知道,唐朝的江山有一半是李世民打下的,但当他与薛举对阵时,李世民也曾吃过一场败仗。大家耳熟能详的“西楚霸王”项羽,如今却少有人提及曾让李世民心生畏惧的“西秦霸王”——薛举。
李世民的威名远扬,李渊反隋的行动也是由他提议并最终付诸实施。在李渊的推动下,最终他们在晋阳起兵,标志着反隋的大业正式开启。此时,李世民已经掌握了兵权,作为右三军的统领,他在李渊攻入长安时立下赫赫战功。隋朝被彻底灭掉后,尽管其势力瓦解,但其他割据势力依旧存在。因此,李世民被任命为右元帅,统领着数十万兵马,任务就是清除各地的反叛势力,尤其是要进攻东都洛阳。虽然李世民未能立即攻克洛阳,但他成功击败了隋朝的名将段达,给隋朝势力带来了不小的打击。
随着李渊称帝,李世民自然获得了丰厚的赏赐,被封为秦王。尽管唐朝刚刚建立,国势依旧不稳,四方割据局面依然存在,李世民作为皇子,肩负着为父皇分忧的重任,帮助李渊稳固了大唐的基础。而他个人的功绩也为后来的帝位传承奠定了基础。可以说,在唐朝成立的初期,李世民几乎一直在外征战,逐步消灭各地的割据势力,收复民心,积累了大量的功绩。
不过,李世民的征战生涯中,败绩也不是没有。例如薛举,若他不是站在李世民的对立面,或许李世民也会十分欣赏他。
薛举出身富贵,自幼习武,勇猛过人。隋炀帝时期,百姓疾苦,民众饥寒交迫,纷纷揭竿起义。薛举当时是金城府的校尉,但他并不打算为隋朝卖命,心中怀有大志,认为正是时机已至,于是决定起兵反叛。薛举深知人心的重要,广交志士,甚至连他的儿子薛仁杲也参与其中。薛举采取了一个出奇制胜的策略,他在一次宴会中抓捕了隋朝的官吏,继而控制了粮仓,随后为百姓开仓放粮。这一举动极大地收获了民心,迅速使薛举的势力壮大,被誉为“西秦霸王”。与此同时,原本效力于金城令郝瑷也加入了薛举的阵营,各方豪杰纷纷响应,兵力渐渐壮大,局势一度非常有利。
然而,薛举并不满足于此,他开始谋求更大的扩张。从隋将皇甫绾开始,他轻松击败了皇甫绾,并迫使他逃命。接着,薛举乘胜追击,攻下了枹罕城,迅速占领了陇西地区,军队人数一度增加到数十万。如此庞大的兵力,再加上薛举的谋略,着实令唐朝感到忌惮。
李世民自然不会坐视不理,他必须清除薛举这一威胁。然而,在与薛举的对抗中,李世民并未占到太多优势。薛举为了进攻,派出了自己的儿子薛仁杲,本打算攻打长安,却被迫转向扶风郡。此时,李世民不得不亲自带兵前往抵挡。虽然李世民成功击退了薛仁杲,但他依旧心有余悸。薛举的势力虽然强大,但也并非无懈可击。
在武德元年,薛举曾派兵增援宗罗睺,并亲自上阵。这次,薛举把兵力部署在高墌,准备从岐州和豳州展开进攻。李世民得知薛举粮草紧张,便采取了稳扎稳打的策略,耐心等待时机。薛举在面对李世民的包围时,内心十分焦虑,因为如果粮草耗尽,他就只能被迫撤退。尽管李世民迟迟没有采取行动,但薛举的紧张情绪愈发加剧。此时,李世民突感身体不适,无力再与薛举展开激烈对抗。唐军的指挥权暂时交给了行军长史,这显然不足以应对薛举的压力。于是,薛举趁机发动了偷袭,唐军因防守疏漏,迅速败北,许多唐将被俘。薛举借势攻下了高墌,唐军一度遭遇重创。
然而,唐朝的局势并未因此彻底改变。正当唐军准备反击时,薛举却因病去世,这一突如其来的打击令他未能享受到最终胜利的果实。尽管薛仁杲继位,但他显然难以与李世民抗衡,薛举的失败已成定局。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薛举的失败有其必然性。尽管他的军队一度壮大,但这些士兵大多是由不同背景的人组成,缺乏铁的纪律。薛举对待部下的方式过于严厉,杀心四起,最终导致许多人心生畏惧。在唐军强势反攻下,薛举的将领纷纷投降,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
与薛举的情况不同,李世民则采用了“唯才是举”的策略,他身边的能人志士层出不穷,正是这些人帮助他巩固了政权,最终夺得了帝位。如果李世民没有加以重用,恐怕也难以如此成功。
尽管薛举起兵的时间较短,但他对西北地区的影响不容小觑。在薛举起兵前,西北的陇右地区相对稳定,但随着他的崛起,局势发生了剧变。这不仅动摇了隋朝的根基,还让唐朝在这一地区的稳定性受到挑战。可以说,薛举的起兵对隋朝灭亡的进程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也间接影响了唐朝的统治。
总的来说,李世民和薛举各有千秋,虽然最终李世民凭借着自己的战略和机智笑到了最后,但历史的变数往往让人捉摸不透。无论如何,薛举的崛起和失败,成了唐朝建立过程中的一段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