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忠心耿耿、忠诚于刘备的武将,常山赵子龙无疑是名列其中的。他对刘备的忠诚毫不逊色于关羽和张飞,但遗憾的是,赵云这位猛将一生中并未得到刘备的全力重用,直到刘备临终前才坦言,赵云并非完全符合自己期望。刘备直言,赵云之所以未能大展拳脚,是因为他曾在三件事上失败。那么,赵云究竟是在哪三件事上未能如愿呢?
赵云与刘备的关系仿佛是命中注定。两人第一次相识时,刘备便被赵云的英勇气魄所打动,赞叹不已。他深深感受到赵云非凡的能力与雄心壮志,而赵云也当即表示将誓死追随刘备,最终,两人携手并肩,形成了一个紧密的阵营。当时刘备正处在创业初期,正是缺乏一位强有力的保镖,而赵云的加入,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缺。刘备为此安排赵云成为自己贴身的大保镖,保护自己是赵云的首要任务,至于其他人,无论是手下的将领还是刘备自己的儿子,都不在赵云的职责范围内。
然而,赵云的忠诚远不止于此,他不仅视刘备如命,还将保护诸葛亮、刘备的儿子刘禅视作己任。当刘备的军队在一次战斗中遭到冲散,赵云被指责暂时失联,甚至有传言称他叛逃投奔了曹操。对此,刘备坚定否认,尽管内心也不免有所担忧,毕竟“大难临头各自飞”是常见的事,连张飞也一度认为赵云可能会改投曹营。然而,真相却是,赵云并非逃跑,而是四处寻找刘备的妻子和幼子刘禅。由于刘备身边有张飞的保护,赵云认为当时刘备安全无虞,因此才专心去寻找刘禅。
刘禅这次与赵云的经历可谓他一生中最为刺激的时刻。在曹操的数十万大军中,赵云单枪匹马冲杀,为了保护刘禅而义无反顾,尽管面对如狼似虎的敌人,赵云毫不退缩,最终带着刘禅安然脱险。有人或许会问:“刘禅与此事有什么关系?”实际上,刘禅在这其中并非仅仅是一个被保护的对象,他是赵云勇气与力量的源泉。赵云在长坂坡上英勇救主的传说或许有虚构成分,但无疑展示了赵云对刘备无与伦比的忠诚。在这场惊心动魄的营救之后,赵云成功将刘禅救回,但刘备却并没有因此高兴。首先,赵云没有第一时间保护好刘备的安全,若不是有张飞在,刘备很可能命丧黄泉。其次,赵云的离开让刘备心生疑虑,特别是害怕赵云会投降曹操,这对刘备的面子而言是极为打击的。所以,刘备虽然嘴上不说,却通过摔刘禅来释放内心的不满,毕竟摔个孩子并不至于造成严重后果。
刘备的做法确实狠心,为了让赵云铭记教训,他让赵云几乎终其一生都担任自己的保镖。若不是赵云寿命较长,恐怕他也不会有机会再次出战。赵云的忠心与能力固然出色,但刘备对他的信任却未能完全落实,接下来赵云的“失败”也逐步浮现。
第二件事与赵云保护刘禅有关。刘备在与东吴的关系中陷入了复杂的政治漩涡,他决定娶孙权的妹妹孙夫人,作为双方联姻的标志。有人或许会说:“孙夫人不就是孙尚香吗?”其实,历史上孙夫人并没有名字,而“孙尚香”是后来的戏剧作品中才赋予的名字。这段政治联姻虽然表面平和,但实质上并没有多少感情基础。刘备娶孙夫人,更多的是为了加强与东吴的关系,避免未来的威胁。然而,孙夫人却因东吴的支持开始有些轻视刘备,甚至私下计划带走刘禅作为谈判的筹码。赵云得知此事后,迅速动身,成功将刘禅从孙夫人手中救回。虽然孙夫人也能一些武艺,但和赵云相比根本不值一提。此事本应是值得庆祝的,但刘备的心情却并未因此变好,反而觉得自己失去了政治联姻的优势。随后,他娶了益州将领吴懿的妹妹,进一步巩固了益州的控制。
然而,刘备的这些行为逐渐暴露出他对赵云的忽视。虽然赵云忠心耿耿,屡次救回刘禅,但每次救人之后,刘备的反应总是冷淡,仿佛把儿子救回来的赵云并不值得太多的肯定。最后的第三件事,更是让赵云彻底失去了在刘备心中的地位。
当关羽被东吴小人所害,刘备愤怒至极,誓言亲征东吴报仇。然而,赵云却劝说刘备不要冲动,认为与其攻打东吴,不如先稳住北方的曹操。赵云担心一旦先攻东吴,曹操可能趁机偷袭,这种军事策略的考虑是为了刘备的长远利益。然而,刘备满腔怒火,不愿听从赵云的建议,甚至认为赵云是在避战。于是,在随后的亲征中,赵云并未随行,而是被排除在外。最终,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惨败,虽然侥幸逃回白帝城,但他的决策已经带来了巨大的失败。
当刘备托孤时,他只召集了诸葛亮和李严,甚至没有提到赵云。赵云对这一切心生疑问,他始终尽心尽力地保护刘备,救过刘禅两次,为何最终却被如此冷落?
赵云的忠诚与能力无法被刘备完全理解,而这也揭示了帝王之心的复杂与难以捉摸。然而,赵云并未因此消沉,最终活到晚年,尽管老去,他依然在诸葛亮的带领下重返战场,为蜀汉立下了赫赫战功。最终,赵云作为一名老将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尽管刘备未能完全看到他的潜力,但赵云依然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