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萍曾经高度评价彭德怀,称他“刚正不阿,光明磊落,坚持真理,不为功利所驱”。的确,彭德怀是一位铁血将军,他以能打硬仗、能打胜仗而闻名,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革命、奉献给了中国。他是许多人心目中的英雄,一心为国家、为人民。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彭德怀在自己的军事生涯中,曾九次产生辞职的念头。毛主席任命他为总参谋长时,他曾极力推辞,还推荐高岗来负责军委的日常事务,这一举动甚至引发了毛主席的强烈不满。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彭德怀不愿担任这个职位,又为何他会举荐高岗?这些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复杂情感和历史背景呢?
1937年,彭德怀第一次产生了辞去军职、改做地方工作的念头。与其说是为了自己的安逸,倒不如说是因为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客观环境的推动。那时,红军的长征已经结束,但部队减员极为严重。更重要的是,随着抗日战争爆发,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达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决定共同对外、共同抗击日军。在这种背景下,红军不得不接受国民党的改编要求,将自己的军队称为“八路军”,并且许多红军的高级将领都被降职。
彭德怀心里产生了不小的困扰。首先,国民党军队历来重视军官的学历和资历,这对于彭德怀来说显然不利。彭德怀从小生活贫困,未能接受过正规教育,直到23岁才考入湖南军官讲武堂,并顺利毕业。而国民党的许多高级将领都来自“士官系”、“保定系”或“黄埔系”,这些人的学历和背景远超彭德怀。虽然彭德怀凭借自己出色的军事才能一路晋升,但他深知,若是在国民党系统中,自己极可能面临降职。
如果是在共产党内部,彭德怀可能心甘情愿接受降职,因为那是组织的安排。然而,身处国民党的系统中被降职,彭德怀的内心难以接受,他不愿意听从国民党的军事安排。此外,彭德怀一直对国民党心存不满,特别是看到不少年轻的战士怀着报国之情加入共产党,却因为国民党的压迫和迫害而失去生命,这令他痛心不已。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彭德怀的内心有所动摇。他决定听从组织的安排,毅然走上了抗日战线。在此期间,毛泽东对他的决断表示敬佩,也逐渐对彭德怀产生了更深的信任,直至朝鲜战争时,毛泽东亲自给他写信。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逐渐平稳,人民安居乐业,彭德怀也看到了国家的新气象。然而,他再次产生了辞去军职的念头。他觉得,国家已不再需要像过去那样上阵杀敌,他认为自己学历有限,除了战争经验外,似乎没有其他优势,继续留任只会浪费资源。加上年事已高,身体也大不如前,常年战斗的病痛不断折磨着他,他希望能趁此机会休养生息。
但毛泽东却并不赞同彭德怀的决定。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各项事务百废待兴,国家急需人手,尤其是一些具有革命背景并且能力突出的领导人。周恩来总理本来负责军委的工作,但他因工作繁忙而身心疲惫,甚至一度在浴室里站着睡着。毛泽东于是决定重新安排工作,提议让彭德怀来接替周恩来,主持军委日常工作。
1952年7月3日,中央书记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这一建议,认为彭德怀不仅有丰富的战争经验,还熟知新中国的各项事务。彭德怀对此并不情愿,尽管他很敬重周恩来,仍旧表达了自己不愿接受这一职位的想法。
经过一番交谈,彭德怀终于向周恩来透露了内心的顾虑:一方面,他刚刚做了手术,身体还在恢复期,怕自己无法胜任如此重任;另一方面,他认为抗美援朝的战争还没有结束,自己作为指挥官,仍然需要全力投入到战场上。等到战争结束后,他打算与王震一起从事农垦工作,开辟一片新天地。
此外,彭德怀还考虑到,徐向前总参谋长身体不佳,长时间在医院治疗;而聂荣臻副总参谋长的身体也因长期工作而出现问题,曾一度在办公室昏倒。为了保障军委的正常运作,彭德怀推荐了高岗,因为他认为高岗具备足够的身体素质和才能来承担这一重要职位。
然而,毛泽东对彭德怀的推辞十分不满,甚至生气地问道:“既然高岗如此优秀,难道他没有缺点吗?世界上有十全十美的人吗?”面对毛泽东的质问,彭德怀沉默不语,最终接受了这个责任。
在大家眼中,彭德怀不仅是一位有着卓越军事才能的将军,还是一位深思熟虑、关心民生的领导者。年轻时,他经历过贫困,了解百姓疾苦,因此在他担任要职时,总是能够保持朴素的作风。战时,物资匮乏,许多战士不得不吃野菜、喝雪水,彭德怀与他们一起同甘共苦,丝毫不以自己高级将领的身份为傲。新中国成立后,彭德怀依然保持节俭作风。曾有一次他视察地方,当地领导为他准备了丰盛的宴席,但他却将这些豪华菜肴换成了民间常见的家常菜,因为他认为在国家刚刚起步的时候,这种铺张浪费是不合时宜的。
彭德怀从不讲究个人享受,在延安时期,他和战士们住在简陋的窑洞里,床上铺满杂草,桌子摇摇晃晃。即使后来有警卫员想为他找一张舒适的床,他也坚决拒绝,认为自己不该接受特殊照顾。
虽然彭德怀是一个军功卓著的将军,枪法高超、战略远见,但很少有人知道他还会做针线活。他自己亲手修补衣物,不愿浪费任何一件穿过的衣服。
有一次,某次会议上,彭德怀看到自己的画像和毛主席的挂在一起,他立刻要求将其取下,表示自己只是毛主席的追随者和执行者,根本没有资格与毛主席并列。此举让许多人对他肃然起敬,也进一步体现了彭德怀不求虚名、不图荣耀的品质。
彭德怀的妻子浦安修曾回忆道:“彭德怀从小生活贫困,但他从未忘记自己是人民的儿子。他离开家乡时只有十五岁,历经艰苦才找到了共产党。在加入共产党后,他找到了为百姓解苦的道路,始终忠诚于国家与人民。”彭德怀的一生,也正是对这句话的最好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