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迈出了漫长而艰难的长征征途。
除了红一方面军,还有其他三支红军队伍先后踏上了长征的路程。这三支队伍分别是:从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的红25军,从川陕苏区出发的红四方面军,以及从湖南桑植出发的红二方面军。虽然这四支队伍各自起步,但红25军很快被并入了红一方面军。这样一来,红军的主要力量基本分为三个大方面军。
然而,这里有一个问题。既然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已经成立,为何就没有红三方面军呢?难道是中央没有设立这一编制吗?答案并非如此。实际上,最初中央确实计划过成立红三方面军,但这一计划最终被彭德怀拦下,未能实现。那么,为什么彭德怀反对这一提议呢?要从红军长征之前的情况说起。
方面军这个编制,并不是长征时才出现的。早在1930年,随着全国各地红色根据地的崛起和红军队伍的不断壮大,中央就开始有了成立方面军的构想。这个想法的提出,与当时的国内局势密切相关。
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蒋介石与阎锡山、李宗仁、冯玉祥等几大军阀互相交战,激烈的冲突使得中国政坛的稳定岌岌可危。这些军阀继承了北洋政府的权力,但彼此间的矛盾不断激化。蒋桂战争、蒋冯战争接踵而至,直到1930年,四大军阀再度在安徽、山东、河南等地展开大规模的混战。由于主战场位于河南一带,这场战争被称为“中原大战”。
这一切与红军又有何关联呢?实际上,正是因为这些军阀之间的内讧,敌对势力的注意力有所分散,导致他们放松了对革命根据地的打压。这无疑为我军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红军趁机迅速扩展,红色根据地蓬勃发展,毛主席曾写下诗词,生动地描绘了这一时刻的气象:
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
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
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
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在这种背景下,中央苏区、湘鄂赣苏区以及鄂豫皖苏区的红色根据地迅速壮大,不仅根据地面积大幅扩大,红军的兵力也迅速增加。当时,红军的主力已经发展到了10个军,超过7万人,而地方武装也达到了3万多人。
面对如此庞大的力量,为了更好地统一指挥和编制,中央决定在1930年5月召开全国红军代表大会。大会上,除了对当时的政治局势和军事战略进行讨论,还出台了《中国工农红军编制草案》,明确规定按照“三三制”编配红军,并要求每个师编制为14000人。
根据大会的精神,各地红军队伍迅速开始调整编制。中央决定将活跃在闽西、赣南、湘鄂西、湘鄂赣以及鄂豫皖等地区的红军,统一整编为四个军团,这四个军团被分别命名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兵团。根据这一计划,最先成立的是红一军团。
红一军团的基础部队来自毛主席参加秋收起义时的队伍,以及跟随朱德和陈毅参加南昌起义的队伍,1927年,这些队伍在井冈山会师后,合编为第四军。此外,红六军、红十二军,以及由赣西南地方武装组成的红二十军、红二十二军也纳入了红一军团。
红一军团的总指挥为朱德,毛主席担任政治委员,这一称谓也成为了不少老红军对毛主席的称呼——“毛委员”。与此同时,红二军团也在鄂西公安成立,总指挥为贺龙,政治委员为周逸群。这两个军团,最终成为了红一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的基础。
然而,红四方面军的成立却与众不同。起初,由于黄麻起义、商南起义等多次起义的成果,起义队伍最终于1930年1月合并为红一军,并于同年10月与红十五军及红二十五军在湖北黄安七里坪合编为红四方面军,总指挥为徐向前,政治委员为陈昌浩。由此,红四方面军的成立直接跳过了红四军团的阶段。
既然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已经成立,红三方面军为何没有出现呢?其实在红一、红二军团成立时,中央原本计划成立红三军团。红三军团的组成,主要由红五军和红八军构成。红五军的前身是由彭德怀率领的平江起义部队,红八军则是由红五军的另一部分与鄂东南地方武装合并而成。
在1930年6月,红五军和红八军在湖北大冶正式合编为红三军团,由彭德怀担任总指挥,滕代远为政治委员。根据中央的原定计划,红三军团将在扩编后成为红三方面军。但就在红三军团成立的前夕,彭德怀提出了不同意见。
彭德怀为何反对成立红三方面军呢?关键原因是当时红三军团的兵力远不足以支持这一编制。红三军团的总兵力仅为1.7万左右,红五军大约有8000人,红八军约有9000人,甚至不如一个完整的师。彭德怀认为,这样的兵力规模完全不具备成立方面军的基础,他曾在回忆中提到:“现在红五军和红八军才一万多人,仅是三团制的一个师。”他认为,即便发展到三万兵力,也无法撑起一个方面军。
不仅如此,彭德怀还考虑到红军干部短缺的问题。当时,很多干部需要身兼数职,若再成立一个方面军,不仅会加重现有干部的负担,还可能造成领导层的结构不清晰,反而影响红军的运作效率。
因此,彭德怀提出将红三军团直接纳入红一方面军,并且强调,成立红一方面军将有助于统一指挥和红军的协调发展。这一建议得到了各方一致同意,并最终实施。朱德被任命为红一方面军总司令,毛主席为总政委和总前委书记,彭德怀则担任副总司令。
彭德怀的这一决定,表面上看似牺牲了自己的个人利益,但实际上却为红军的长远发展铺平了道路。这一统一指挥的体制,使得红一方面军能够更加高效地展开战斗,并在随后的战斗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正因如此,红一方面军的成立在历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它为其他地区的红军树立了典范,也为后来的军事指挥体系奠定了基础。
随着红一方面军的不断壮大,许多优秀的军政干部也在这个平台上涌现,成为红军乃至新中国的重要支柱。1955年,大授衔时,红一方面军出身的将领占据了十大开国元帅中的8席,十大开国大将中的7席,57位开国上将中更有31位来自红一方面军。
这些成就,离不开当初彭德怀的英明决策,他始终以红军的长远发展为重,保持了无私奉献的精神,这种精神也贯穿了他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