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这座被誉为四季如春的城市,拥有温暖的气候,花草在这片土地上四季常青、生机盎然。抗日战争时期,昆明幸运地未曾受到日本军队的直接侵袭,尽管空中轰炸时有发生,但总的而言,这里遭受的战火伤害相对较小,保全了许多市民的生活不被战争摧残。虽然普通市民的生活在当时依旧艰辛,但生活节奏也显得相对轻松悠闲。这套珍贵的老照片生动地记录了民国时期昆明普通百姓的真实生活场景。接下来,邀您一起深入这些历史画面。
我们首先看到的是1925年辛亥革命后昆明的城市风貌。作为一座拥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古城,昆明曾经拥有许多气宇轩昂的古建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珍贵的遗迹逐渐被改建和拆除。照片中,位于威远街和东院巷交汇处的“天开云瑞”坊,始建于明代,虽然后来遭遇了重大损毁,如今已难觅其踪影。
抗日战争期间,前线勇士们义无反顾地奋勇杀敌,而身后平民百姓则纷纷慷慨解囊,捐款捐物,支持抗战事业。照片展示的是昆明繁华的闹市中“献金台”的情景,当时市民们在这里齐心协力,为国家的存亡奉献自己的力量。
接下来的一幅照片表现的是忙碌的昆明乡村村民们。他们正热火朝天地修筑防御工事,维护家园安全。湛蓝的天空中飘着绵延的白云,这种独特的昆明美景显得格外生动。就在这宁静的午后,一架飞机划过空中,给这一切增添了一丝战时的紧迫感。
另一幅老照片则定格了民国时期昆明车站的繁忙场景。我们可以看到,1931年6月的夏日清晨,昆明的街头,人们刚起床便在门口的街巷中支起架子洗漱,两旁有人悠闲自得地享用早点。尽管生活条件拮据,然而这样平淡而悠闲的生活却让人感到亲切。
还有一幅展示了1935年2月昆明附近乡村男性的生活写照。在那个年代,农村的经济状况相当贫困,农民的生活艰辛,但他们好在远离战火,虽然物质匮乏却也免受战乱之苦。
1945年12月,我们看到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的师生们在街头进行抗战游行,展现出那时人们的爱国热情和坚定信念。
接下来的照片呈现的是昆明街头的一角,士兵们在路边站岗,身后的标识牌上清晰地写着“军事委员会昆明第三所”,警惕且认真。
同济大学是战时迁移次数最多的高等学府,经历了从上海江湾到浙江金华,再到江西赣州和广西八步,最后在昆明进行教学。照片中,学校的学生们和昆明其他大学的同伴们在一起,积极为抗战事业募捐,展现出共同的拼搏精神。
笔者感慨:昆明这座城市如同一位温婉的乡村姑娘,静谧而质朴,各位网友,您对昆明的印象如何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