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10月,红一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在宁夏将台堡成功会师后,中央特意派遣周恩来前往慰问红二方面军。
周恩来见到贺龙后,向他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三大方面军既然已经会师,就不能再各自为战了,必须建立统一的指挥机构。你认为谁最适合担任总指挥?
中央让周恩来带着这个问题去,绝不是随便询问,而是有着深刻的考量。
首先,从军事角度来看,三大方面军会师后,确实需要一个统一的指挥体系,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协调作战,提高红军整体战斗力。
其次,从政治角度分析,当年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时,曾发生张国焘分裂红军的恶劣事件,中央对红二方面军自然有所警惕,不希望类似的分裂再次出现,于是派周恩来去试探贺龙的态度,了解他的立场和想法。
此外,中央选择周恩来去拜访贺龙,也有其历史渊源。
早在1927年南昌起义爆发时,贺龙虽然担任起义总指挥,但那时他还不是共产党员,中央对他的政治可靠性有所疑虑,因此派周恩来前去探望,考察他的态度。
这次见面让贺龙对周恩来产生了深刻的敬佩,更坚定了他投身革命的决心。起义结束后,贺龙还在周恩来的亲自主持下,庄严地完成了入党宣誓。
因此,当中央决定派人拜访贺龙时,周恩来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
那么,贺龙对周恩来提出的问题又是怎样回答的呢?
当时,三大方面军的总指挥分别是彭德怀、贺龙和徐向前。首先,徐向前被排除在外。原因是,在中央与张国焘斗争期间,徐向前虽然未直接反对中央,但也未明确站在中央一边,反而选择跟随张国焘,使中央对他产生了不信任感。
于是,真正的选择问题就只剩下彭德怀和贺龙两人。
两人各有优势,彭德怀代表中央红军,一直紧密配合中央,中央对他非常放心;而贺龙的革命资历则更加丰富,早在国民革命军时他已是军长,而彭德怀当时最高只是一名团长。南昌起义中,贺龙担任起义总指挥,而彭德怀领导的平江起义规模和影响力无法相比。
从这个角度来说,贺龙完全有资格自荐担任三大方面军的总指挥。
然而,贺龙并没有提出自己来当总指挥的主张,他诚恳地表示,应由彭德怀同志担任总指挥,因为彭德怀长期跟随中央,更加熟悉中央的战略政策。
这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考量,背后还有更深的政治考量:贺龙通过支持彭德怀,向中央表明了自己坚决服从中央领导的态度。
周恩来听到这个回答,心里一块大石终于落地,感到非常欣慰。
更重要的是,这次贺龙只是表示同意接受彭德怀的指挥,到了后来的解放战争时期,他更是将自己的部队彻底交由彭德怀领导。
1947年7月,中央成立西北野战军,这支部队原本是贺龙的兵力,根据常理应由他担任司令。但因贺龙当时负责后方根据地工作,中央便将这支部队交给了彭德怀指挥。
对此,贺龙毫无怨言,心甘情愿地接受安排,开始全力支持彭德怀,承担起西北野战军后勤保障的重任。
有一次,贺炳炎和廖汉生因与彭德怀发生激烈矛盾,闹得不可开交,贺龙亲自打电话给两人,严肃批评道:“彭总说的话就是命令,必须坚决执行。不论有多少理由、多少困难,都不能抗命,也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
后来,贺龙多次对自己的部下强调:“我们的军队是党的军队,不是我个人的军队。我能带,别人也能带,一切必须听从党的指挥。”
这就是贺龙高风亮节的体现,他从不争权夺利,心甘情愿将一切交给党掌控,比起张国焘那种人,贺龙无疑高尚了许多。
(资料参考:《贺龙传》《贺龙的非常之路》)
下一篇:清代如何严防科场舞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