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纷争的宏大叙事里,人才的识别与任用,攸关成败,司马懿赏识邓艾的故事,如一枚棱镜,折射出识人之明的关键——透过表象,洞察本质,为打破格局、成就大业,注入关键力量。
孙权、刘备,皆称善识人才,却因庞统“浓眉掀鼻、黑面短髯”的古怪相貌,加之庞统不推崇孙权器重的周瑜,便误判其为“狂生”,刘备也仅授小县令,让有匡国之才的庞统,报国无门。他们被表象蒙蔽,错失良才,上演“相马失于瘦,遂遗千里足”的遗憾 。
司马懿则不同,邓艾出身孤苦,放牛娃出身,说话结巴,常遭人耻笑,可司马懿看到他爱武艺、读兵书,见山河险要能指点评说的潜力。他不拘泥于邓艾的外在缺陷,重用其为尚书郎,终让邓艾带兵灭蜀,打破“三分天下”格局。这是识人之明的胜利,不被表面的不足干扰,挖掘内在的才略 。
故事启示:世人易被表象蒙眼,孙权、刘备因貌轻庞统,司马懿却能透过邓艾的“不足”,看到济世之才。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识人之要,在于摒弃偏见,穿透表象,寻得本质。无论是治国理政,还是团队发展,唯有如此,方能汇聚真才,破局前行,让那些被表象掩盖的光芒,照亮成就大业的征途,书写属于智者的辉煌篇章,也为后世用人,留下深刻镜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