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当时中国派遣军副总参谋长今井武夫奉命前往湖南芷江,负责与日方接洽投降相关事宜。今井武夫对此次战败表现出不甘,他曾表示:“日本陆军仍有三百多万人,在中国境内也有一百零九万人,如果不是受到空军和海军的严重影响,至少还能硬撑三年。”
那么,这番话究竟该如何理解?如果日军不投降,真的还能继续作战三年吗?
先来介绍一下今井武夫这个人。他在中国的所作所为可谓罪行累累。早在七七事变的策划中,他便有参与,汪精卫成立的“汪伪政府”背后也有他的支持。他是一个坚定执行侵华战争的死硬派军官。
然而,他和大多数日军主战派一样,缺乏战略远见,目光短浅,只关注眼前的局部利益,难以看清战争全局。因此,他所说的“还能硬打三年”的话,也显得非常片面和短视。
从表面上看,今井武夫的话似乎有一定道理。当时日本在中国的军队确实还有超过一百万人,但他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只看到数字,而忽视了这些部队的真实状况,也忽略了日本国内的严峻形势。
众所周知,日本是个资源极度匮乏的岛国,严重依赖海外进口尤其是钢铁、石油等战略物资。自从日本袭击珍珠港后,美国海军封锁了日本的海上运输线,使得日本国内资源陷入极度短缺和危机。
为了最大限度支持前线,日本政府甚至下令回收民间所有金属制品来制造武器弹药,铁门、铁锅、铁锹,甚至一把勺子、一颗螺丝钉都不放过。
连普通百姓穿的橡胶鞋也被强制收缴,改穿木屐,因为橡胶是极为珍贵的战略物资。
百姓的生活也极为困苦,粮食供应大幅减少,几乎所有农村都难见家禽家畜,猫狗鸡鸭鹅逐渐消失在农家院落。
前线士兵的伙食更是捉襟见肘。据统计,1938年时,日军士兵每天可以分得约1.68斤大米,还能吃到鸡鸭鱼肉;到了1944年,这一数字已降至不到1斤,鸡鸭鱼肉也完全被腌咸鱼替代。
与此同时,日军士兵的整体素质也急剧下滑。战争初期,日军士兵平均身高约1.66米,体重112斤,体格健壮,战斗力强大,令中国士兵印象深刻,甚至常有一兵抵十敌的传闻。
但到了1944年,由于兵员大量消耗,日本不得不征召大量未经充分训练的“娃娃兵”,这些新兵平均身高只有1.46米,体重不足94斤,战斗力极差。
例如,1944年8月,山东沂水的一支八路军部队与日军展开刺刀战,轻松击溃敌军全线溃退,令八路军战士也感到惊讶,因为日军传统上刺刀战极其勇猛,中国军队曾多次吃亏,没想到这次战局竟完全逆转。
一位战后指挥员总结道:“我军百余把刺刀直指敌阵,一对刺,前排敌人便纷纷倒下,这在以往是难以想象的。日本帝国主义的末日,从此战中已然显露无遗。”
还有更生动的例子:1945年6月7日,湘西会战结束后,我军俘虏日军士兵多达447人,这让王耀武将军感到震惊。众所周知,日本军人崇尚武士道精神,视投降为奇耻大辱,宁死不降,因此以往战后抓获的俘虏极少。
然而这次却一次抓获数百俘虏,显然反常。王耀武亲自前往战俘营查看,发现这些俘虏多是十几岁的孩童,精神状态轻松愉快,仿佛是来旅游而非参战。
王耀武忍俊不禁,对众人笑言:“看来日本帝国已到末日,这些娃娃兵被派上战场,还能撑几天呢?”
这正是今井武夫所提到的那“109万”部队的真实写照。正如当今一些专家只看数字而忽视实情一样,得出的结论只能误入歧途,令人唾弃。
即使是战斗力最强的关东军,到1945年也早已不复往昔辉煌,苏联红军的猛攻轻易将其击溃,既因苏军实力强劲,也因日军自身军力严重衰退。
因此,今井武夫宣称日本陆军“最少还能硬打三年”,完全是痴人说梦。那些“109万”大军实际上已经不堪一击。
(参考资料:《抗日战争》《抗日战争的细节》《侵华日军投降影像全纪录》)
上一篇:推翻清朝,谁的作用最大?
下一篇:海峡两岸共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