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它的灭亡昭示着存在于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那笔者不由得感到好奇起来了,究竟是谁让清朝这个庞大的国家机器最终灰飞烟灭的呢?
这两位人物相信各位都不陌生,那就是孙中山和袁世凯。那这两者谁的作用更为重要,或者说谁才是最关键的决定性人物呢?请跟随笔者一同去看看吧。
在这里提及一个题外话:1912年2月12日宣统皇帝的退位标志着清朝的最终灭亡。宣统皇帝就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这位人物也是不得了,一生波澜起伏不已。
话锋偏转回来,先来谈谈孙中山此人。他领导了历史上著名的事件——辛亥革命。他在军队中间威望十分高,是南方革命军的灵魂人物。他带领着一群有识之士走上了反封建反帝的伟大道路上去。但是孙中山采取挽救国家命运的手段有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他过于依赖别国的力量,有一种给拆了东墙补西墙的感觉。
尤其是他为了摆脱帝国主义居然寄希望于日本、俄国等本来就对中国虎视眈眈、用心不纯的国家。这样无异于是将自己的底牌暴露于自己日后的敌人手中。况且日本、沙俄本身倾向于封建和帝国主义,怎么可能最终来依靠他们来完成反帝反封建的目标呢?
孙中山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他没有完全摆脱帝国主义,而是依靠日本,俄国等势力,来完成自己的革命理想,这样的做法显然是不能完全消灭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
再来分析孙中山先生当时的军队依靠力量。虽然革命军占据了长江以南地区,但是对于幅员辽阔的中国而言,还有许多的省份没有沐浴在革命的气氛之下,革命军的覆盖面十分的有限由此产生的力量也实在是有些单薄。
且值得注意的是,那些没有被革命气息洗礼的省份依旧生活在原来清朝统治的阴霾之中。它的治理体系仍旧是清朝的那一套,如此说来,它内部的组织体系并不牢固,甚至可以说是非常之脆弱。稍有不慎,便有闪失。
因此即便中华民国成立了,孙中山也当上了临时大总统,但却是个徒有其名的官职罢了,真正的实权没有掌控在手里。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出,辛亥革命的震动感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大。之后为了进一步完成自己原先设计的民主共和蓝图,孙中山发起了护国和护法运动,但是收效甚微。从分析孙中山发起运动的动机出发,可以思考出孙中山清醒地意识到了辛亥革命的局限性。且与之相对的还有一个强劲的对手,那就是雄踞北方的北洋新军,这一军队实际上是袁世凯掌控在手中的。
接下来就来讲讲涉及到的第二个人物——袁世凯。相信大家脑海中首先浮现出来的就是他的卖国求荣的形象。今天笔者并不讨论他的形象问题,而是单单将视角涉及到他在灭亡清朝中的作用。
袁世凯在灭亡清朝的过程中呈现出了举足轻重给的作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他手中掌控的军权甚至有使清朝直接跌入谷底的巨大能量。在清朝国运一蹶不振的情况下,清朝统治者要是想要苟延残喘,就必须得仰仗袁世凯的鼻息而存活。
这里笔者想介绍一下袁世凯的底气。他拥有的新军,规模宏大、战斗力强、作战经验丰富,可谓是当之无愧的“虎狼之师”。而且他的军队背后有“高人”指导,那就是外国势力。面对这样压倒性的优势,孙中山为了保护胜利果实,只能选择向袁世凯妥协。
于是乎,共和政体在袁世凯与孙中山的某种斡旋之下勉强站住了脚跟。代价就是孙中山将大总统的宝座送给袁世凯。而袁世凯负责将清朝皇帝从封建的皇帝宝座上撬下来。
其实当时袁世凯的后盾来力量是非常之雄厚的。他作为内阁的总理大臣,麾下的段祺瑞、冯国璋等人那都是实权主义者,牢牢地把控着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军权。就因为如此重要的位置以及如此丰富的资源,袁世凯才有胜算让宣统皇帝退位。
因此从这个角度上看,袁世凯的的确确在迫使清朝统治者退位的事情上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因此无论袁世凯此人有多么地令人作呕,但是的确他的利欲滔天创造了最终的清朝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