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6年,皇太极正式改国号为“清”,揭开了清朝的序幕。到了1911年10月10日夜晚,武昌城突然响起了枪声,成为清王朝覆灭的导火索。接下来的两个月内,全国有多达15个省份相继宣布脱离清政府,正式走向独立,清朝的统治名存实亡。翌年,末代皇帝溥仪退位,结束了这段长达276年的帝制历史,清王朝彻底成为了过去式。
那么,清朝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衰败的呢?或许我们可以从曾国藩的年薪窥见一斑。当曾国藩任职京官时,虽然身处官场,却官阶不高,且没有其他额外收入来源。官方俸禄分为禄米和年俸,每年春秋两次发放,禄米大约45斛,年俸仅45两白银。即使加上一些零星的收入,总共也不过一百多两白银,收入相当有限。
维持正常生活已经颇为吃力。作为京官,衣食住行必须符合身份,绝不能寒酸。做官很看重面子,租住的小院必须独门独院,招待朋友时礼尚往来不可少,走亲访友拜访恩师时更需准备礼物,这些花销加起来并不小,常常入不敷出。记载中显示,曾国藩在京时多次向人借钱,甚至有一年本来指望能靠“炭敬”收入度过年关,结果连这点希望都落空,不得不向人借了50两白银度日,生活的窘迫可见一斑。
这就是像曾国藩这样地位不高的京官的真实生活写照:收入微薄,开销巨大,日子过得捉襟见肘。连他们都如此艰难,更何况当时普通百姓的处境?直到曾国藩升任两江总督后,他的收入才发生天壤之别。俸禄提升至180两白银,另有16000两的养廉银,再加上辖区地方官员按惯例“孝敬”的三五万两,甚至高峰时能达十几万两白银。
这些“孝敬”礼金,是官场中的公开潜规则,通常没人敢拒收。但曾国藩清正廉洁,断然拒绝收受这类贿赂。众人劝他这是一种“惯例”,不收反而难以立足,但他依旧坚持不为所动。后来送礼改成了日用品,他也只从中挑选了最便宜的草席,其他物品一律退回。此举令周围人无不感叹,果真是清廉典范。
然而,像曾国藩这样清廉的官员凤毛麟角。晚清时期,贪污腐败极为猖獗。各种名目的贿赂层出不穷,“孝敬”、“冰敬”、“炭敬”分别指夏季和冬季的贿赂,还包括给上司及其家属的贿赂。官员买官卖官、科举送礼、任期考核行贿、工程款贪污、军饷挪用、权贵犯罪行贿等现象无处不在。甚至曾国藩作为两江总督所拒绝的地方孝敬,也成为腐败的惯例。众多贪官以送礼物品腐蚀官场,贪腐之风病入膏肓,几乎无药可救。
当腐败成为常态,清廉反而被视为异类。不是所有官员都像曾国藩那样宁可借钱也不收贿赂,也不是所有官员都能像他那样坚决拒绝上万两白银的贿赂。贪墨横行,士兵军饷被贪污,军粮残次,军备落后,军队战斗力下降,作战时只能拼人命。民用工程资金被挪用,建筑质量低劣,水利设施在暴雨洪水中频频决堤,造成百姓伤亡惨重。军事设施更是废弃物一般,攻守皆无用处,徒然耗费国力。
官场结党营私,优待送礼者,贬黜拒礼者。礼品成了晋升的“敲门砖”,没有礼物的官员被贬至偏远苦寒之地。虽然已有诸多贪腐触目惊心,但最大吸血者却是皇室宗亲。他们享受着极端奢华,宫中层层宫婢侍奉,阿哥、贝勒、格格、贵妃生活极尽奢华。以慈禧太后为例,她的日常吃穿用度浪费惊人。每日菜色达百余种,且隔天不可重复;衣料为当时最顶级材质,御用胭脂消耗大量玫瑰花瓣,年用苹果数万斤仅供摆设香气。她六十大寿耗费两千万两白银,甚至挪用海军军费,直接导致财政崩溃。
当日军在大连肆虐时,慈禧却在宫中大宴群臣,赏戏听曲,声称只要日军打不到紫禁城便无所谓。战场上的炮声惨叫与宫中的丝竹雅乐形成鲜明对比。上下官员纷纷效仿,奢侈贪腐成为风气,贫富差距空前巨大。无人关心底层百姓的苦难。
街头叫卖的小贩、田间劳作的农民、扛石搬砖的力工,还有那些无名无姓、辛苦努力生活的普通百姓,他们竭尽全力劳作,年复一年,只求能温饱,冬日能有双不破的草鞋安稳度过寒冬。然而命运对他们极为残酷。
丁戊奇荒肆虐,山西、陕西等多个省份遭遇旱灾,导致上千万民众饿死,数千万灾民背井离乡四处流亡。灾情严重,但更可怕的是人心的冷漠与贪婪。清政府无所作为,贪官趁机屯粮抬价,发放高利贷,灾民只得卖儿卖女求生存,人间惨剧惨不忍睹。
他们活得卑微渺小,透过曾国藩的年俸,我们可以直观看到官员升迁所带来的收入差距及严重的贪腐现象。这些背后隐隐揭示了清王朝衰亡的根源:一是官场腐败横行,导致社会贫富分化极度悬殊,民众陷入痛苦麻木,朝廷失去民心;二是军事无力,多次对外战争失败,装备落后,战斗力严重削弱;三是天灾频发加上统治者奢靡无能,导致国家元气大伤。
此外,经济濒临崩溃、政治体制僵化、军事改革胎死腹中等多重因素交织,最终促成了清王朝的覆灭。通过曾国藩的年薪这一细节,我们不仅看到当时的物价、生活水平和收入差距,更感受到官场贪腐、人情世故的复杂交织。正因如此,有专家直言,这样的王朝迟早会亡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