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闹饥荒时范仲淹竟下令涨米价,灾民为何还拍手称好?
创始人
2025-09-16 12:31:06
0

范仲淹,这位北宋时期的名臣,可以说是历史上不可多得的全能人物。不仅在政治和军事上有着卓越成就,他的文学才能也同样令世人称道。尤其是那句流传千古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简直成了名言佳句。不过,今天我们不讨论他的诗词,也不讲他在战场上的英勇,而是想聊一聊他在当官时做的一个怪事儿——在大饥荒期间,他居然下令提高米价,结果却收获了灾民的称赞和感谢,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呢?

范仲淹,生于989年,卒于1052年,字希文,江苏吴县人,也就是今天的苏州。他的家庭条件并不好,小时候家里穷,父亲早逝,由母亲抚养长大,生活相当艰苦。但他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才智,终于在1015年考中进士,从此走上了仕途。虽然他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因直言不讳屡次得罪权贵,甚至被贬到偏远的地方,但他始终没有放弃理想,一心想为国家、为百姓做点实事。他在军事上也有所建树,曾带兵与西夏交战,保卫了北宋的边疆;在政治上,他推行过“庆历新政”,虽未完全成功,但这份改革之心,影响深远。

最让人敬佩的,还是范仲淹的品德。他从不以做官为个人的享乐,而是真心为百姓谋福利。每当他在地方任职时,都会设法解决百姓的实际困难,正因如此,他在百姓心中的声誉才一直很高。

那么,发生在1049年,关于杭州的大饥荒是怎么一回事呢?

事情要从1049年说起,那一年是北宋皇祐元年,范仲淹被调任为杭州知府。当时,江浙一带的天灾不断,洪水、干旱交替出现,导致粮食大幅减产,百姓生活困苦,饥荒随之而来。杭州是大城市,人口众多,粮食供应严重不足,局势一度紧张。

范仲淹到任后,立刻开始着手救灾。他首先按照常规方法进行救助,开仓放粮、发放救济食品,还组织熬粥救助灾民。尽管这些措施能在短期内缓解饥荒,但问题很快就暴露出来:灾民越来越多,而政府的粮食储备有限,救济粮也逐渐变得捉襟见肘。更糟糕的是,当地粮商看到机会,纷纷囤积粮食,哄抬米价,从每斗100钱抬到120钱。这对本就拮据的灾民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面对这种局面,范仲淹没有急于动用行政手段来压低米价,而是做出了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决定:他下令将米价再提高,从120钱涨到180钱。这一举措立即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许多人都觉得他是“作死”——这个时候提高米价,不就是要逼死灾民吗?但事实证明,范仲淹这一招极具远见,效果堪称出奇。

那么,范仲淹为何要提高米价呢?这背后其实有着深思熟虑的经济考量。

当时,粮食短缺、灾民众多、粮商囤积粮食,市场供需严重失衡。如果范仲淹强行压低粮价,粮商就会因为利润过低而停止供应,这样一来,粮食依然无法进入市场,灾民依然买不到米。而如果米价保持高位,外地的粮商就会看中杭州市场的利润,纷纷运送粮食到杭州。范仲淹的策略,就是通过提高米价来“引诱”外地粮商进货,增加市场上的粮食供应。

随着外地粮商的涌入,杭州的粮食供应量逐渐增加,市场供需平衡,米价最终会自然而然地回落。这样,灾民不仅能以合理的价格买到粮食,也不再完全依赖政府的救济。范仲淹通过市场这一“看不见的手”来调节粮食供应,效果远胜于单纯的行政命令。

为了确保这一策略成功,范仲淹还采取了一些其他辅助措施。例如,他下令修建寺庙和官舍,这些工程需要大量劳动力,范仲淹就雇佣了灾民作为工人,支付工钱。这样一来,灾民不仅能挣到钱,还能用自己的收入去购买粮食,减轻了对政府救济的依赖。此外,他还举办了龙舟比赛等活动,吸引外地游客和富人来到杭州消费。这一举措进一步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灾民也因此获得了更多的生计来源。

范仲淹的这一套组合拳,效果可谓显著。随着粮食供应量的增加,米价逐步恢复正常,灾民不仅能买到粮食,生活水平也有所改善。修建寺庙和官舍的工程让许多人有了工作,收入也得到了保障。而龙舟比赛吸引了外地游客,不仅活跃了市场,灾民也能通过小买卖或打零工获得收入。灾民的日子显然比单纯依赖救济要好得多,他们对范仲淹的策略自然十分满意,纷纷称赞他“高明”。

这也不禁让人感慨,范仲淹不仅在短期内解决了饥荒问题,还通过一系列长远的措施,恢复了杭州的经济活力。可以说,他的智慧和远见让杭州从饥荒中迅速恢复过来,经济反而变得更加繁荣。

这套救灾办法,后来被后人总结为“荒政三策”,即涨米价、兴土木、办竞渡。看似简单的三招,实际上缺一不可,紧密相连,缺少任何一环都难以奏效。范仲淹的这一创新做法,不仅在当时赢得了官员和士人的好评,后世学者更是将其作为经典案例加以研究,认为这是古代中国救灾史上的一大创新。

有些学者甚至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认为范仲淹的做法预示着市场经济的雏形——他通过价格杠杆调节供需,让市场资源得以自我流动,实际上就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虽然范仲淹不可能懂得现代经济学,但他这种直觉和实践,早在千年前就为后人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总的来说,范仲淹的“荒政三策”不仅解决了当时杭州的粮食问题,还在一定程度上启示了后来的治国理政方法。无论是面对灾荒还是其他经济问题,范仲淹的做法至今仍有借鉴意义。他通过一系列实际操作,打破了单一的行政手段,利用市场力量调节供需,从而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治理经验。

范仲淹的一生充满传奇,而这次涨米价的事件,更加凸显了他的智慧与勇气。通过这一举措,他不仅为灾民解决了燃眉之急,还为杭州的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范仲淹的一生,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家或军事家的故事,更是一个有担当、有智慧、关心百姓福祉的官员的典范。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溥... 光绪皇帝刚刚去世一天,紧接着慈禧太后也相继辞世。光绪的死因一直颇为离奇,普遍的看法是,慈禧太后看到自...
原创 满... 好的,我帮你把文章改写一遍,保持原意,增加一些细节描述,总字数不会有太大变化。 --- 头条创作挑战...
原创 湖... 1950年1月25日,湖北恩施发生了一起离奇事件: 当天,民兵在与土匪的冲突中击毙了一名土匪,却意...
原创 现... 好的,我来帮你把文章内容保持原意的基础上,做一段段的改写,并增加一些细节描述: --- 关于中国历代...
诸葛亮和汉献帝是同一人?野史这... 网上突然爆出一种惊人的说法:诸葛亮居然就是汉献帝刘协!刚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就像听到了一场荒诞的穿越...
原创 特... 法国的人口学家埃马纽埃尔·托德因其在1976年的预言——苏联解体——而声名显赫。他当时的观点曾被广泛...
原创 民... 民国时期,军阀混战的局面持续了多年,山东作为一个重要的地理和战略区域,涌现出了大量的军事才能和名将。...
原创 王... 在互联网的语言游戏中,常见的现象就是将“悲剧”戏谑地写成“杯具”,或者把“满江红”巧妙地称为“半池绿...
原创 清... 历史开讲 自隋文帝杨坚创立科举制度以来,这一高效的选拔人才方式在中国古代延续了千余年,成为历代封建王...
原创 英... 英国一位官员向一位美国少将提出了一个颇具挑战性的问题:“假如你要指挥军队出征,你更愿意与日本对抗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