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身处清朝政府,且心中怀有雄心壮志,那么除了金銮殿上的宝座外,你或许最看重的便是那个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的“铁帽子王”和佩戴“三眼花翎”的官位。然而,如果你既非满族八旗的贵胄,也没有足以改变国家命运的功绩,那么与这些荣耀的荣誉将无缘终老。
回溯至乾隆皇帝的晚年,宠臣们虽可凭借自己的影响力“代天立言”,甚至直接命令嘉庆帝的权臣和珅,但依旧难以获得那独一无二的“三眼花翎”,可见这一殊荣的分量之重。
在清朝长达276年的历史中,仅有七位人物曾获得此殊荣,其中被一些人指责为“卖国贼”的李鸿章,便是唯一的一位汉人得主。如此身份,堪称历史上独一无二。
今天,我们将以佩戴“三眼花翎”的身份为切入点,深入了解李鸿章这位兼具“卖国贼”“千古罪人”,同时也被誉为“中兴名臣”和“世界伟人”的复杂人物。
李鸿章于1823年出生在安徽合肥,年仅17岁时便考取了秀才,迈出了步入仕途的第一步。这一年恰巧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英国人以“虎门销烟”为借口,挑起了中英两国之间的冲突,直接破坏了清朝与英国之间的“合法贸易”。
英国的舰队逼近天津白河口,迫使清政府签订屈辱的条约,彻底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将其从一个由满清统治的独立封建政权,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态。从那一刻起,李鸿章的命运也与这个逐步沦陷的国家息息相关,一直到其灭亡的终结。
1845年,李鸿章刚刚考取举人,便参加了紫禁城的会试,却未能如愿。此后,他拜入曾国藩门下,并在湖南一带度过了数年的时光,这段经历为他日后的事业和思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851年,太平天国爆发,清朝的八旗军屡次失利。为了抵御太平天国、捻军等各路起义,清政府鼓励汉族士大夫组织“团练”及义军,助力政府镇压民间暴动。
李鸿章被任命为武英殿编修,前往安徽与吕贤基共同组织团练,并在湖南一带参与对抗太平军,这也标志着他在晚清政治舞台上的崭露头角。
然而,李鸿章的历史评价却颇具争议。许多人将他视为“卖国贼”或“千古罪人”,这一评价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三点:
首先,他参与镇压农民起义。李鸿章领导的淮军,成为了镇压太平天国的主力。在这长达十多年的战斗中,李鸿章不仅屠戮了大量中国军民,还直接摧毁了太平天国“一统华夏”的雄图。
此外,在曾国藩自保之策解散湘军之后,李鸿章的淮军继续成为北方捻军和苗民等起义力量的主要对抗者,常被批评为“刽子手”般的存在,屠戮贫苦百姓,成为清朝镇压民变的先锋。
李鸿章几乎是“踩着百万百姓的鲜血”升迁,最终成为湖广总督、湖北巡抚、协办大学士等高位显赫职务。
第二个原因是他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尽管清政府在战场上占据了一定的优势,李鸿章却建议“乘胜即收”,结果签订了不利于中国的《中法条约》。中国战胜了战争,却在条约上屈辱败北,国家主权再度受损,成为国际笑柄。
而在1895年,李鸿章主导了北洋水师的建立,但这一力量在甲午战争中被日本彻底摧毁。李鸿章亲自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因此失去了台湾和辽东半岛,进一步加剧了民族危机。
第三个原因,李鸿章为何能在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之间维持重要地位?为何他能够获得慈禧太后赞誉为“再造玄黄之人”,并成为晚清实质上的“掌舵人”?这与他政治智慧和应对时局的能力密不可分。
在太平天国的盛时期,李鸿章便预言“贼将自乱”,这一预言在不久后便得到了验证。当太平天国的内斗爆发,李鸿章的判断力和决策帮助他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在太平天国失败后,曾国藩担忧功高震主,解散湘军,李鸿章则依旧保留并强化了淮军,为晚清政府维持了相对的稳定。李鸿章的淮军,也成为了中国近代化军队的奠基力量。
李鸿章的政治眼光使得他在外交上也显示出远见卓识。他曾在1871年与日本交往时预言:“日后必为祸患”,这一观点在甲午战争后得到了验证。在甲午战争的谈判中,李鸿章建议如果短期内不能抵抗敌人,应当转移到西安,而长期战争必定取胜,这一观点亦在五十年后实现。
而当八国联军侵华时,清朝的统治者几乎全体逃亡。国内许多人曾提议由李鸿章担任中华民国的首任总统,建立共和政体。
当今天下已经进入现代,许多历史事件的真相已不再那么清晰,李鸿章是否真如一些人所言,成为“卖国贼”,还是应该被视为“中兴名臣”,这一切依然取决于不同的历史视角。但在当时的历史大环境下,签订条约或许换来的是一位张红章或宋鸿章,但洋务运动中的成就,恐怕就没有人能替代李鸿章的功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