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军五虎这一称呼,并非指川军中最勇猛的五位将领,而是特指民国时期四川军阀集团的五位重量级人物。
在中国近代史上,川系军阀集团堪称民国时期最为复杂且动荡的地方势力。川军内部派系错综复杂,主要分为武备系、速成系、保定系以及军官系。各派系之间表面维持着貌合神离的关系,实际上却暗潮涌动,彼此弱肉强食、拉帮结派。正因如此,四川境内战火不断,内战频发。据不完全统计,川军内部爆发的大小冲突多达470余次,令这片土地饱受战乱之苦。
直至1933年,随着“二刘争川”战役的爆发,以刘文辉为首的川军派系被刘湘率部击败,退守西康地区。此役之后,四川短暂实现了统一与和平,刘湘得以稳坐川军第一把交椅,赢得“民国时期四川王”的美誉。
虽然历经多年混战,刘湘最终确立了川内的领导地位,但在川军内部,依然存在四位实力雄厚的军阀头目,他们与刘湘一同被并称为“川军五虎”,有时也称“川军五大军阀”。这五虎分别是刘湘、王陵基、杨森、邓锡侯和刘文辉。刘文辉在独守西康时,将该地打造成自己的“小王国”,因而被誉为“西康王”。
大家可能都知道,民国时期的军阀们,在解放战争结束后大多走向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要么选择起义,融入新政权;要么随蒋介石退守台湾。起义的包括西北三马之一的马鸿宾、湘军领袖唐生智、滇系军阀龙云、卢汉,以及川军五虎中的刘文辉和邓锡侯。他们在解放战争中选择了投诚,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力量。
川军五虎中的刘文辉和邓锡侯,在蒋介石西撤西南之际,拒绝做无谓的牺牲,也不愿跟随蒋介石逃亡。人民解放军英勇挺进西南时,他们毅然起义,回归人民阵营,脱离了蒋介石的军事集团。
刘文辉与邓锡侯的起义为解放西南立下了汗马功劳。建国后,两人都受到组织的关怀,被安排到适合的岗位,投身新中国建设。1976年6月24日,刘文辉因病逝世,享年82岁。邓锡侯则在加入人民队伍后,长期从事水利事业,致力于四川的基础建设,1964年3月30日在成都病逝,享年75岁。
既然刘文辉和邓锡侯都选择了起义,那么其余三虎的结局又如何呢?
五虎之一的刘湘,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积极组织川军出川抗战,保卫家园。然而长期奋战于第一线的他,劳累过度,终于于1938年1月20日病逝,享年未详。临终前,他留下了“抗战到底,始终不渝;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一日誓不还乡”的遗言,成为激励川军将士奋勇抗敌的精神支柱。
五虎之一的王陵基则命运多舛。他既未选择起义,也未在抗战中殉职,而是在解放战争中被人民子弟兵俘虏,随后被关押于功德林接受思想改造。作为解放战场上被俘官职最高的国军将领,他经历了由敌对到转变的过程。1964年12月28日获特赦,1967年3月17日因病去世,享年81岁。
五虎之一的杨森则是蒋介石的忠诚支持者。西南战役快结束时,他依然坚定效忠蒋介石,最终选择和大多数军阀一样,随蒋介石撤离大陆。杨森私生活颇为传奇,妻妾众多,子女繁多。年近九旬时,他竟迎娶一名十七岁的中学生,一年后又喜得麟儿,此事一时传遍海内外,成为轶事佳话。1977年3月,杨森因病去世,享年93岁。
综上所述,川军五虎中,刘文辉与邓锡侯选择了起义;刘湘则在抗战期间因病去世;王陵基在解放战争中被俘;杨森则随蒋介石撤退海外,走向不同的结局。
上一篇:原创 李清照的背景有多强?
下一篇:第十四届中国电影史年会在重庆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