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为了阻挡蒋军增援锦州,我军决定在塔山一带构建防线。这场战役不仅至关重要,它直接决定了东北战场的战局走向。在这场战争中,程子华凭借其卓越的指挥能力,将敌军有效地挡在了防线外。
那么,程子华到底是如何布置防线的?为何选择这个位置作为阻击点?
1948年,国共两党在东北的较量已进入决战时刻。我们的军队在经历了从被逼退到主动进攻的曲折过程后,终于迎来了和国民党军对抗的机会。我们的目标便是占领锦州——这个交通枢纽。虽然锦州的城市规模并不大,但它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一旦占领锦州,就意味着能够切断敌军在东北的调兵通道,彻底扼制敌人的行动。
然而,老蒋当然不会轻易放弃锦州。一旦锦州被敌占,我军的行动将会陷入被动。国军兵力强大,若他们成功固守锦州,我军的战略将受到极大限制。面对这种局势,我军必须在锦州被攻占前,挡住敌人援军的增援。换句话说,我们需要在敌军援军到达之前,把他们堵在塔山这一关键位置。
塔山的选择经过东野的慎重考虑。塔山位于锦西与锦州之间,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周围仅有几十户人家。尽管这个地方地形平坦、没有明显的优势,且唯一的高地——白台山,位于塔山以西,地理上显得并不显赫。但它却是敌军必经之路。一旦能在塔山设立防线,就能够有效地拖住敌军,为我军的进攻争取宝贵的时间。
然而,老蒋派出的支援部队非同小可。由廖耀湘指挥的西进兵团,其成员包括国民党五大王牌军中的两支,战斗力不可小觑。廖耀湘在抗日战争中屡立战功,有着“廖老虎”的外号,因此,他的西进兵团在这场战役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面对如此强大的敌人,我军的阻击任务尤为艰巨。接到命令后,四纵和十一纵迅速奔赴战场,并开始制定作战计划。然而,抵达塔山后,军中出现了不同的意见。塔山的地势平坦,并不适合进行阻击战,而唯一的高地白台山似乎成了一个相对更有利的防守点。于是,大家开始分歧,有人主张依托高地布防,有人则坚持塔山驻防。
这两种选择各有利弊。高地防守能够为我军提供更好的视野和火力优势,抵御敌人的进攻。但它也有明显的缺点——一旦敌人不从高地进攻,而是集中力量攻击塔山,防守部队难以迅速增援。而如果选择塔山驻防,虽然地形平坦,但我军的火力和防御工事相对薄弱,敌人的炮火和空中打击可能带来巨大的压力。如何选择才是最合适的防守方式?
面对这种僵局,程子华决定向总部请示,最终得到了一个明确的指示:采取梯次防御,设立纵深防线。梯次防御的战略,意在通过几道防线进行防守,确保每一道防线在被突破时能够迅速撤退,转移至后续防线进行反击。
然而,程子华在实施这一策略时,发现梯次防御也有其不尽如人意之处。由于每一道防线的人数都相同,若敌人同时发动海陆空三方进攻,前几道防线的伤亡将相对较大,难以有效减少损失。因此,程子华决定重新审视战术,调整防御布局。
通过仔细分析敌人攻击的方式与我军防线的布置,程子华发现敌人的炮火覆盖范围大致为从前道防线开始,逐步向后蔓延。于是,他决定改变防御阵型,将原本平行布防的梯次阵型,改为尖锥形的梯次防线——前方防线人数少,后方防线则相应增兵。
这种改变极大地优化了防线的抗压能力。敌军的火力最多集中在前方,而后方防线的损失则较小。与此同时,前方防线虽然兵力较少,但其作用是在敌人进攻时拖延时间,吸引敌人火力,最终为后方反击争取到最佳时机。当敌人突破前几道防线时,我军可以迅速进行反击,扭转战局。
在这种尖锥形防御阵型的有效配合下,我军成功将敌人挡在了塔山外。程子华的防线布局成为了这场阻击战胜利的关键。而与此同时,敌军的内部却陷入了混乱。国民党在战斗中相互推卸责任,指责对方指挥失误。而我军则紧密协作,形成了强大的战斗合力。最终,敌军不仅丧失了战斗力,也未能在塔山突破我军的防线。
正是由于敌人内部缺乏凝聚力,且我们能在战略上提前布局,成功利用敌人的失误,我军在这场塔山阻击战中获得了最后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