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清末历史,中华民族面临崛起的最佳契机,恐怕是在甲午战争前的那十年。这段时期,中国积极推进洋务运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同时国内刚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叛乱的洗礼,外部则成功收复了新疆并结束了中法战争。整个国家面貌焕然一新,史称“同光中兴”,正是这段时光让中华民族的崛起似乎触手可及。可惜好景不长,这一切的进展被日本所发动的战争升温打断了(历史上,日本屡次阻碍中华崛起的机会。明朝神宗时期,日本对朝鲜发起侵略,明朝为援助朝鲜抗敌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最终导致自身的衰落;第二次则是甲午战争,这场战争使得清朝的“同光中兴”因战败和赔款而戛然而止;而第三次则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给中国以及整个世界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与影响)。
反思这段历史,不禁令人心痛。在此,我们不妨假设一下,如果我们能够利用当时的资源与能力,是否可以改变那样的局面。(历史已然成为定局,但我们依然要铭记过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力求振兴中华)。
让我们回到“同光中兴”的那段时光,首先从海军现代化的角度入手。那时,清朝的海军由北洋、南洋、福建和广东四支水师构成,分别承担着不同的防卫任务。北洋水师负责保卫京城的安全,南洋水师则守卫了江浙的重要税收地区,福建水师掌控着东南沿海的海面,而广东水师则捍卫着国家的南大门。
此时的北洋水师亟需更新改装和设备更换,具体情况如下:
对于定远和镇远两艘主力战舰,可以保持四门305毫米的主炮,并将原有的150毫米炮更换为八门150毫米速射炮,使得每艘战舰的火力增强到十二门中大口径炮火。
而来远和靖远,需要保留两门210毫米的主炮,并增加四门150毫米速射炮和四门120毫米速射炮,最终使每艘战舰配备十门中大口径火炮。
至于致远和经远,应保留三门210毫米的主炮,增加四门120毫米的速射炮,使得每艘战舰拥有七门中大口径火炮的配置。
平远则需要将260毫米主炮更换为双联发的150毫米速射炮,同时侧舷增加四门120毫米的速射炮,尾部则加装一门150毫米速射炮,使得整体火力达到七门中大口径火炮。
济远则将火炮全部改为八门150毫米速射炮,确保战舰的火力覆盖和集中。
超勇和扬威也应将前后主炮的数量增至三门150毫米速射炮,侧舷则布置四门120毫米速射炮,以使每艘战舰的总火力达到七门中大口径火炮的水平。
广甲则配备两门150毫米速射炮及六门120毫米速射炮,确保其在战斗中的灵活性和火力。
而广乙和广丙则调整为六门150毫米速射炮,增强战力。
同时,为补充海军力量,建议购买两至三艘新型战舰,以提升整体战斗能力。
南洋水师、福建水师及广东水师也应同步进行更新换代。沿海的各个省份(包括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均应设立一至三所海军军事院校,重点培养海军人才,从造船、炮制到航行和战术等各方面都加大培养力度,并从中选拔优秀学员出国深造,获取先进的海军知识。
针对负责保卫北洋水师基地的炮台,除了现存火炮外,还可以增设一些加特林机枪暗堡,设置地雷区以及阻碍木栅栏,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防御体系,以加强防线的稳固性。
在陆军方面,进行全面的新军换装,向德国学习现代化军事理念。同时在每个身份等级上设立一至两所陆军学院,培养新式陆军,并加大对边境地区的控制力度,以便于在合适的时机收复失地,实现中华的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