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6月,当蒋介石决定发动内战时,他肯定没料到,自己那支兵强马壮、拥有400多万大军的国民党部队,会在短短三年的时间里彻底崩溃,败得一塌糊涂!国民党军败北的原因,当然复杂多样,但从许光达和廖昂的一次对话中,我们可以窥见其中的一些端倪。
廖昂是黄埔军校的毕业生,还在陆军大学深造过。他曾参加过围剿红军,也经历过抗日战争,尤其是在抗战期间,屡次立下赫赫战功,堪称一位老练的战将。到1946年6月时,廖昂已经担任了整编第76师的中将师长,跟随蒋介石卷入了这场极其不受欢迎的内战。
1947年10月,延清战役打响,国民党方面的主力部队正是廖昂指挥的整编第76师,而解放军则由许光达指挥第3纵队。战斗一开始,我军势如破竹,很快便包围了廖昂驻守的清涧县。胡宗南急忙派遣第29军军长刘戡增援,却被我军在外面阻击,寸步难行。10月11日,我军突破清涧城,几乎全歼守军8000多人,而廖昂则成了俘虏。
当时,廖昂为了逃脱战俘的命运,试图换上普通士兵的衣服,他知道我军向来优待俘虏,只要愿意留下的都能受到善待,想走的也不会为难,还会给发路费。所以他打算趁机混在士兵中逃走。但廖昂毕竟是个身经百战的将军,他那股气质怎么能被轻易掩饰住呢?很快,他就被识破,送到了我军指挥所。
许光达与廖昂都是黄埔军校的校友。虽然廖昂比许光达早几年毕业,但两人毕竟有着相似的背景和经历,这让他们见面时多少带点亲切感。虽然两人身份不同,但许光达作为一位大将,对廖昂的抗战功绩还是十分尊重的,于是递给了他一根烟,闲聊了起来。
聊到这场战役时,廖昂还是有些不服气,他说:“我们只有一个师守清涧,守不住是正常的,都怪胡宗南太抠,不肯给我们增援。”许光达听后笑了笑,回答道:“你误解了胡宗南,他已经派了刘戡增援,只是被我们阻击在20里外,根本没办法接近。”
听到这些,廖昂叹了口气,接着说:“刘戡我很了解,他就算能打进来,也未必会真去救我们。”许光达一听,顿时明白了廖昂的意思。实际上,廖昂说的正是国民党军的“老传统”——部队内部相互独立,各自保存实力,往往不愿为别的部队的生死冒险。即便增援部队与我军交战,也不会真的用力,全程敷衍应付,直到自己“兄弟部队”彻底被消灭,他们才会“撤退”,回去顶多被上司批评几句,最起码自己的部队保存了实力。
这种局面在解放战争的多个战役中屡见不鲜。比如孟良崮战役,张灵甫原本希望在孟良崮吸引敌军围攻,然后通过国民党大部队的反包围,最终实现胜利。然而,他高估了“兄弟部队”之间的情谊。在关键时刻,蒋介石亲自下令,要求李天霞和黄百韬赶快增援孟良崮,但李天霞和黄百韬却阳奉阴违,不愿为救一个张灵甫而冒险,结果最终导致张灵甫的失败和死亡。
过了一年多,黄百韬在淮海战役中陷入我军包围,蒋介石再次命令邱清泉和李弥赶来解围,但邱清泉和李弥依旧“雷声大,雨点小”,一直未能作出有效反应。最后,黄百韬不得不自杀,未能逃脱这个悲惨结局。
黄百韬也看透了这个现象,他临终时曾对部下说道:“我们被围困时,希望别的部队来救援是不可能的。古人说,胜则举杯同庆,败则出死力相救,但我们做不到。”这实际上也揭示了国民党军败北的深层原因,许多部队只顾自己保存实力,根本不愿为救援他人而冒险,甚至希望看别人失败,好从中获利。这种情形下,哪支军队能打胜仗呢?
回到许光达和廖昂的对话,许光达看廖昂还是有些不甘心,于是笑着说:“你如果不服气,我可以放你回去,让胡宗南再派一个师增援,咱们再来较量一下。”结果,廖昂叹了口气,说:“不必了。”他心里明白,再来一次,结局也不会有什么不同。
而这个结局,实际上并不是廖昂能够决定的,也不仅仅是胡宗南可以左右的,甚至蒋介石也难以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