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那个在垓下布下十面埋伏、逼得项羽自刎乌江的军事天才;
是那个背水一战、用两千轻骑夜袭敌营的传奇统帅。
世人都说,若没有韩信,刘邦未必能从一个泗水亭长坐上大汉的龙椅。
可英雄的光环太重,往往在战火平息后,成了最致命的镣铐。
正所谓功高震主,正是这个道理。
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楚汉战争刚刚结束,稳坐皇帝位置的刘邦就开始有其他小心思了。
他身边有一堆为他效忠的忠臣良将,但是仗打完了,臣子的权力越大,他就越不安。
尤其是韩信。
于是一道诏书从刘邦手中传出,言辞客气却杀机暗藏:
韩信卸去楚王之位,改封淮阴侯,即刻进京接受册封。
表面看这是个“高升”的美差,可谁都明白,楚王手握数十万精兵,辖地广袤,威震四方。
淮阴侯不过是个空壳爵位,没兵没权,连出城都要向皇帝请示。
韩信接到诏书时,站在楚地的高台上,远眺江山,眼神里多了几分复杂。
他不是没想过反抗,早在战争末期,谋士蒯通就曾苦劝他:
“将军功高盖世,天下无人能及。项羽已死,刘邦却未必容得下您。与其坐等猜忌,不如自立为王,三分天下!”
蒯通的话不无道理,但是韩信对刘邦,心中还存有几分希望,他不想这么做。
韩信摇摇头,叹道:“汉王待我不薄,我岂能背叛?”
他念着当年刘邦拜他为大将军的恩情,念着那份同生共死的袍泽之谊,终究选择了低头。
可他忘了,帝王之心,最难揣测。
早在楚汉相争时,韩信都让刘邦既喜又忧。
喜的是韩信为他扫平敌手;忧的是,这位手握重兵的大将军,到底忠于谁?
垓下之战后,韩信的威名达到顶峰,民间传唱着“韩信点兵,多多益善”来夸赞韩信将军。
连刘邦的亲信萧何都忍不住感叹:“韩信之才,世所罕见。”
可对刘邦来说,这份“罕见”,更像是一把悬在头顶的利剑。
时间来到汉高帝十一年,消除不掉君王对自己的猜测,韩信的处境越发艰难。
就在这时,吕后出手了。
在刘邦登上皇位之后,作为发妻的吕雉,就成为刘邦的皇后,被人称之为“吕后”。
这个女人的心机和手腕,丝毫不逊于她的丈夫。
她也明白,韩信的存在,对皇权的威胁有多大。
刘邦迟迟不愿动手杀韩信,恐寒了其他将士的心。
吕后却不这么想,斩草除根,绝不能拖。
很快机会来了,有人向朝廷告密,说韩信私下与叛将陈豨勾结,图谋造反。
这封告密信的真假无人知晓,但对吕后来说,真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给了她一个完美的借口。
她立刻召来萧何,商议如何处置韩信。
萧何虽与韩信交好,却也明白,保韩信就是与皇权作对。
他叹了口气,献上一计:“以封赏为名,诱韩信入宫,再伺机拿下。”
于是一封加封韩信的诏书送到了淮阴侯府,韩信接到诏书时,心头一震。
他不是傻子,怎会看不出这封诏书背后的杀机?
可他也知道,抗旨不遵,等于自掘坟墓,他犹豫再三,终究还是踏上了前往未央宫的路。
吕后端坐高台,目光如刀,韩信站在殿下,心中百味杂陈。
他试图辩解,可吕后根本不给他开口的机会。
她冷冷一笑,挥手示意武士上前,令人意外的是,武士手中拿的不是刀剑,而是一根根锋利的竹签。
竹签?
世人皆知,韩信死于“锺室之刑”,被竹签刺死,尸身血肉模糊。
世人皆叹韩信悲惨,功高盖世却落得如此下场。
可换个角度看,韩信何尝不是最后的赢家?
刘邦赢了天下,却始终活在猜忌与不安中;吕后赢了权势,却背负着无数骂名。
参考资料:
1. 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2. 班固.汉书·韩信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