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古人为什么会用陶瓷枕头,难道不会硌得慌?其实这对女子有好处
创始人
2025-09-16 08:31:46
0

好的,我来帮你改写这篇文章,保持每段的意思不变,同时增加一些细节描述,让内容更丰富:

---

我们在观看古装剧时,常常会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细节:古代人使用的枕头和现代人完全不同。那种枕头多半是由坚硬的陶瓷制成,表面光滑而冰凉,和我们现在常见的软绵绵的布枕截然不同。

许多人看到这样的枕头都会有疑问:陶瓷材质的枕头难道不会硌得难受吗?毕竟陶瓷质地坚硬,怎能像软枕那样贴合头部,睡觉时不会觉得不舒服?

虽然古代的科技远不及现代发达,但古人的智慧却丝毫不逊色。事实上,瓷枕的发明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它在当时的生活中有其独特的价值。研究显示,瓷枕甚至可能对女性使用者更为贴心和友好。

在电视剧《少年包青天》中,有一幕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凶手竟然用枕头作为作案工具。那时候,我不禁疑惑,凶手为什么不用刀剑等常见兵器,竟然选择了一个睡觉时用的枕头?一个枕头真的能有杀伤力吗?

依据我们现代人的认知,枕头一般都是用布料包裹着柔软的棉花、羽毛等填充物制成,触感柔软,哪怕用来击打,也很难对人体造成实质伤害。

然而,当镜头切换时,观众才恍然大悟:那个能致命的枕头表面泛着细腻的釉光,显然不是软枕,而是一件由坚硬陶瓷烧制而成的物品。

看到这里,许多人甚至以为剧组出了纰漏,毕竟谁能想象得了睡在冰冷且坚硬的瓷枕上是一种怎样的感受?

事实上,瓷枕并非剧中虚构的道具,而是真实存在于历史中的物件。如今许多博物馆里都珍藏着形态各异、制作精美的瓷枕。

初次见到瓷枕的人,往往会立刻带入自己的感受,想象脑袋被一块冰冷且坚硬的瓷器硌着会有多不舒服。毕竟我们现代人习惯了软绵绵的枕头,很难理解古人为何选择如此硬邦邦的睡具。

但实际上,人类使用硬质枕头的历史远比软枕要悠久得多。枕头的诞生,是为了给人体脊椎自然的弧度提供支撑,帮助维持睡眠时的正确姿势。

在原始社会,先民们还未掌握复杂的制造技术,自然界中的石头、木块便成为最原始的枕头材料。人们随手捡起能够支撑脑袋的物品,哪怕形状粗糙,只要能发挥作用便足够。

直到生产力逐渐发展,软枕才开始出现,但在中国历史上,木制枕头曾经十分流行,“枕”字带木字旁,也说明了木质枕头的历史地位。

随着制瓷技术的成熟,瓷枕应运而生。然而,由于瓷枕造型独特,且材质坚硬,人们一度难以理解其用途。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瓷枕被认为是专门为死者准备的明器,而非供活人使用的寝具。

这种猜测并非无的放矢,主要是因为瓷枕出土的位置大多是墓葬之中。明清时期,瓷枕很少出现在活人的床榻上,反倒是死者的脑后常见其身影,随着棺椁一同入土。

许多考古发掘也证实了这一点,瓷枕频繁在墓穴中被发现,这让人们一度坚信瓷枕仅是墓葬用品。

不过,考古学家对此持有异议。中国古人有“事死如事生”的传统观念,认为死亡不是结束,而是通向另一个世界的开始。为此,死者的随葬品往往是生前生活的复制品。

既然大量瓷枕出土于墓葬,那么它们很可能在某段历史时期内被活人使用过,只是需要更多证据来证实。

于是,学者们开始从文献、诗歌、古画中寻找线索。经过不懈努力,他们终于在古代绘画作品中发现了瓷枕放置于床榻上的细节,这成为活人使用瓷枕的重要佐证。

此外,在河北巨鹿发现的宋代遗址中,也有瓷枕的遗物,进一步证明了瓷枕确实曾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用品。

这场关于瓷枕是否为活人所用的争论,终于逐渐尘埃落定。历史的事实告诉我们,我国在很早的历史时期就已经开始使用瓷枕了。

随着用途的明确,瓷枕的发展历史也被逐步梳理。迄今为止,出土年代最早的瓷枕可追溯到隋朝,因此,最迟在隋唐时期,瓷枕便已出现。

到了宋代,随着经济的繁荣和制瓷技术的飞跃,形态各异、工艺精湛的瓷枕层出不穷。

进入明清时期,瓷枕逐渐减少,最终退出了日常生活,仅作为陪葬品存在。这也导致人们长期误认为瓷枕只是明器。

相比于现代柔软的枕头,瓷枕有许多独特的优势。

首先,瓷枕的冰凉与光滑触感是其显著优点。古代没有空调和电风扇,夏季消暑手段极为有限。

有钱人家偶尔会在房间内放冰水,或者让侍女登屋顶洒水,制造“人工降雨”降温,但普通百姓则只能摇扇解暑。

此时,瓷枕便显得尤为重要。古书记载,当头枕瓷枕时,便能感受到一股清凉袭来,酷热引起的头昏脑胀立刻缓解,眼前也顿时变得明亮许多。

这种清凉解暑、明目益智的功效被古人详细记录,传承至今。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瓷枕特别适合古代女子使用。

古代妇女的发型非常复杂且高耸,瓷枕能有效保护这些精心梳理的发髻不被压坏。

古人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头发长且讲究打理,尤其女性更是如此。

千百年来,除清朝外,男子的发式变化不大,多为将头发梳盘于头顶;而女子发型则变化丰富。

秦汉时期,女子多将头发中分,披散于后,显得简洁大方。

唐代经济繁荣,社会开放,女性发型愈发华丽夸张。敦煌壁画中可见贵妇们梳理的高大发髻,配以精美首饰。

《簪花仕女图》更是展示了隋唐仕女发髻的盛况。

现代一些年轻女性看了这些发型,难免感慨生活压力大,头发稀疏,难以复刻古人的繁复发式。

不过,这些唐代女子并非全靠真发,很多使用假发。

我国早有使用假发的记载,且这些假发多来源于犯人的头发。

由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传统观念,市场上假发极为稀少且价格高昂,普通百姓难以承受。

但唐代女子对高发髻的热衷程度极高,贫寒家庭女子便用木头涂黑做成发髻假体,戴在头上以假乱真。

木制发髻固定非常费力,真发与假发髻的结合需要耗费大量时间。若睡觉时用软枕轻轻一滚,发型便会散乱。

此时,瓷枕的优势再次显现。

相比软枕,瓷枕体积小巧且高度适中,能有效固定头部活动范围,为繁复的发髻提供了稳固的支撑空间。

由于接触面积有限,睡觉时头部不易滚动,费时费力打造的发型能完整保存。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瓷枕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尽管华丽发髻依然流行,但硬且冰冷的瓷枕因舒适度不足而被淘汰。

毕竟,睡觉的首要目的是休息,而硬冷的瓷枕难以保证整晚安眠。

无论设计如何变化,瓷枕都难以克服冰冷与坚硬的天性,最终只能成为陪葬品,消失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瓷枕的冰凉坚硬既是其优点,也是缺点。

优点让它一度流行,缺点则导致其被弃用。

尽管如此,瓷枕仍然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现存的瓷枕造型多样,工艺精美,极具观赏价值。

有的制作成人形,有的烧成动物形态,还有元宝形、花朵形等各种造型。

陶土的良好可塑性让瓷枕能呈现多种形态,只要保证与头部接触的表面合理,形状变化几乎无限。

这些美丽的造型,往往寄托了古人的美好祝愿。

比如动物形枕,或许和主人的生肖有关,或象征对某种动物的崇拜,总之表达了主人的喜好与信仰。

接下来讲讲人物枕。

瓷枕中人物形态占据很大比例,尤以孩童和美人形象最为常见。

活泼可爱的小孩形象被塑造成枕头,陪伴主人入眠,可能寓意着主人对孩子的渴望和祝福。

众所周知,古代社会非常重视子嗣,甚至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说法。

因此,带有百子图案的生活用品常见于新婚夫妇家中,寓意多子多福,瓷枕中带有童子形象也就不足为奇。

不过,瓷器材质限制了制作复杂多人的图案,因此童子瓷枕一般人数不多,多为单一造型。

另一类是美人枕。

欣赏美女是全人类的共同爱好,因此各类艺术品中美人形象频频出现。

中国古代仕女图便广受喜爱,瓷枕中也有大量美人造型。

这些美人通常被塑造得秀丽动人,姿态慵懒闲适,仿佛在诉说着文人的风流韵事。

中国文人爱好风雅,有“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的理想,枕着美人入眠,对他们来说或许是一种精神享受。

除了带有世俗愿望的造型,瓷枕还有非常规矩的款式,模仿普通枕头形态,外形平实。

但古人不会放过利用瓷枕进行教化的机会。

例如,瓷枕上常见“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经典故事图案,时时提醒使用者品行端正。

一些瓷枕上还刻有唐诗,显示使用者应具备一定文化修养。

由于部分瓷枕产自官窑,受众多为上层阶级,因此,这些雅致图案正是为满足他们的审美与文化需求而设计。

瓷枕雅俗共赏,兼具实用性与美观性。

虽然如今瓷枕已不再作为睡具,但它作为祖先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依然熠熠生辉,值得我们珍视与传承。

---

如果你需要,我还可以帮你进一步调整风格或者增添具体细节!你觉得这样改写怎么样?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网传萤火虫濒临灭绝,是真的吗? 萤火虫,点灯笼,飞到西,飞到东。夏天的夜晚,闪烁在草丛中、树林里的点点萤光,曾经给许多人留下了美好的...
广东一餐厅被曝收8个月婴儿茶位... 近日 黄女士(化名)称 自己在广东一家海鲜大排档 遭遇“茶位费刺客” 8个月大婴儿被收茶位费 黄女士...
官宣!《西安市机动车停车收费管... 近日 西安市人民政府网站发布 西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西安市公安局 西安市财政局 西安市市场监督管理...
西贝致歉后罗永浩再发声,知情人... 在舆论风口浪尖的西贝发布致歉信后,罗永浩似乎并不停止发声。 9月15日,罗永浩在微博表示:“顾客虐你...
“东北雨姐”带货红薯粉厂商被强... 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显示,近日,朝阳县六河粉条制造有限公司新增一则被执行信息,执行标的671.76万余...
刘岚,在处长、副市长等任上敛财... 编辑 | 余晖 据最高检9月15日消息,日前,贵州省贵阳市人民政府原党组成员、副市长刘岚(副厅级)...
中美贸易首日谈判结束,中方用1... 在全球经济风云变幻之际,中美两国的关系再次成为各界瞩目的焦点。最近,中美就TikTok问题达成了基本...
针对民众反腐抗议,菲律宾军队进... 据《马尼拉时报》等菲律宾媒体报道,近期菲律宾因腐败丑闻引发多场民众抗议示威活动,菲律宾武装部队(AF...
特朗普最新发声!“美国愿意制裁... 每经编辑|黄胜 据央视新闻,美国总统特朗普当地时间9月14日下午对媒体称,他愿意对俄罗斯实施制裁,...
六问预制菜:公众为何“谈预制菜... 罗永浩与西贝之争,将预制菜推向风口浪尖。 罗永浩称自己“不反对预制菜”,但“消费者有权知道餐馆是否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