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湘军有一位堪称悍将的英雄,他在攻城与野战中均能展现出超群的才干,是胡、曾二帅最为倚重的心腹之一。他曾带领部队攻陷武昌,围点打援,狂虐石达开、韦俊等太平军的主力。然而,最终在一场看似必胜的战役中,他却被太平军围歼,成为湘军的巨大损失。这位英雄便是李续宾,他凭借勇猛和一系列的辉煌战绩,最终却因过度自信走向了死亡的结局。本文将通过李续宾的视角,探讨为何一位原本不可一世的将领,会因过度成功而最终葬身沙场。
天京事变前后,李续宾带领湘军先后围攻武昌与九江,并屡次获得胜利。在这些战斗中,他面对的是太平军的名将石达开、韦俊、林启荣、陈玉成等人,且其所指挥的兵力通常远远不及敌人,然而他却总能以少胜多,未曾尝过一败之地。正因如此,李续宾所带领的部队逐渐养成了骄兵骄将的习气。在三河镇的惨败,虽然太平军和捻军因精诚团结、兵力众多,加上胡林翼因守孝未能及时支援等外部因素,但核心问题仍然是李续宾因过于自信而盲目深入敌境,并且坚持死战不退。
李续宾(1818—1858年),湖南湘乡人,理学名士兼湘军元老罗泽南的弟子。身为罗泽南的得意门生,李续宾继承了恩师的遗志,并带领湘军在武昌等战场上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但最终,他却在三河镇遭遇太平军的围攻并壮烈战死。李续宾出身于耕读世家,年少时家境贫困,父亲李登胜长期重病,使得家道中落。为了照顾父亲,他留在家中操持家务,种植果树和棉花来维持家用。尽管有同乡理学名士罗泽南开设讲学,李续宾因家中事宜未能去受教,直到三十岁时才终于拜入罗泽南门下,成为其最出色的弟子之一。
罗泽南,湖南理学大家,既是书生,也是能上马杀敌的“书生悍将”。在岳州大战中,他率领湘军九百人坚守大桥,面对来犯的万余太平军,他依靠卓越的排兵布阵成功重创敌军。那些轻视书生的猛将,如塔齐布等,最终都心悦诚服,和他并肩作战,共同被称为湘军陆师双雄。罗泽南的另一位著名弟子王錱,因勇猛善战被称为“王老虎”,死后其部队成为左宗棠的楚军骨干。
1854年,曾国藩发布《讨粤匪檄》,亲自北上阻击攻入湖南的太平军。罗泽南率领精锐部队与塔齐布联手,接连克复岳州、武昌、田家镇,兵锋直指九江。然而,由于曾国藩的水师在湖口遭遇重创,罗泽南和塔齐布也随即撤退,导致太平军迅速收复失地。1856年,罗泽南在围攻武昌时头部中弹,不幸阵亡,李续宾继任指挥并先后攻克了武昌与九江,算是为恩师报仇。但这两场胜利的背后,除了李续宾的能战,也与天京内部的动荡及洪、石相争等因素密切相关。
1858年,陈玉成、李秀成等联合捻军攻占庐州,江南大营岌岌可危。清廷严令调遣李续宾前往皖北与敌军决战。李续宾分兵两路,自己率领八千人攻向皖北,短短一个月内便连续攻下潜山、太湖、桐城、舒城等四座重城,直逼三河镇。然而,此时的李续宾,表面上战无不胜,实则已陷入极为危险的境地:他的部队经过长时间的征战,士气与体力都接近极限,精锐也被不断分散,疲惫不堪。而因湖北巡抚胡林翼因守孝未能支援,官文对李续宾的请求不以为然,导致李续宾的孤军奋战更加孤立无援。
太平军方面早已做好准备。陈玉成派遣吴定珪守卫三河镇,并在河道两岸修筑了九座砖城作为防线。吴定珪还通过情报网不断向天京高层报告李续宾的动向。与此同时,陈玉成等人在江北大营扫荡之后,随时可以向三河镇增兵支援。李续宾虽然气吞山河,但此时的他,实际上已经陷入困境,仍想在太平军增援之前一举拿下三河镇,这无疑是过于自负的表现。
在进攻三河镇前,李续宾的幕僚劝他停下步伐,驻守舒城休整,待友军赶来再行进攻。但李续宾却不以为然,认为此时撤退将遭世人耻笑,必定影响士气。经过数次攻城战后,李续宾终于攻下了外围的九座砖城,但在吴定珪顽强的防守下,进展依旧缓慢。听闻陈玉成等援军赶到,李续宾不但没有选择撤退,反而决心重现当年在武昌的辉煌,命令七营主力突袭金牛镇,结果遭遇埋伏,最终被全歼。
此时,李续宾被迫退守大营,眼看营盘被逐步攻破,他心知大势已去,留下遗言:“我从军十年,百战百胜,视后退为有损国威,出阵不抱生还之心。此乃我必死之地,尔等若不愿随我赴死,可自行突围。”说完,他便朝北叩首告别清帝,跃马冲入敌阵。最终,他的马蹄陷入泥沼,被敌军当场击杀,年仅40岁。当李续宾的死讯传到京城时,年仅28岁的咸丰帝泪流满面,亲自下诏悼念,感叹失去了这位良将。
李续宾及其所率部队在三河镇的失败,成为太平天国后期的唯一歼灭战及重大胜利。而李续宾的战死,不仅仅是由于多种历史因素的共同作用,更是他因一连串的胜利所生出的虚骄之气最终导致的悲剧。这个故事,不仅是湘军历史上的一段悲壮篇章,也为后世提供了警示——过度的自信和盲目的成功,往往是致命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