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欧阳午居然在起义之前给人打电话告密!”曾泽生听到这个消息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多年来,他把欧阳午视为自己最信赖的副师长,没想到这人竟然背叛了他,险些害他丧命。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既然欧阳午已经告密,为什么曾泽生还能够发动起义成功?
抗战全面爆发后,国共双方暂时停止内战,联手抵抗外敌。曾泽生主动请缨,率军抵御日本侵略。那时,他还是国民党第60军军长卢汉麾下的一名团长。1938年春天,台儿庄战役打响,第60军奉命驰援徐州,曾泽生参与了李庄激烈的战斗。由于时间紧迫,防御工事尚未完善,导致第60军伤亡惨重。危急时刻,曾泽生振臂高呼:“同志们,别怕!跟着我冲!”这番话极大激励了士气,战士们奋勇向前,日军最终仓皇撤退。
1942年,曾泽生从团长晋升为师长。三年后,随着卢汉升任云南省主席,第60军军长一职空缺。第60军本是卢汉与龙云合力组建的军队,原本预定由龙云的长子龙绳武接任军长,然而蒋介石却直接提拔了曾泽生,令龙绳武无缘此位。众所周知,蒋介石一向偏爱嫡系军队,第60军非嫡系,他暗中削弱曾泽生的权力,使其军长名不副实。然而,那时的曾泽生还未下定决心起义,直到后面发生的一连串事件。
1947年,蒋介石在东北战场接连失利,命令卫立煌将长春兵力调往锦州遭拒。无奈之下,蒋介石只好下令长春守军“固守待援”。1948年夏季,东北野战军实行“久困长围”,切断粮食补给,国民党守军饥不择食,纷纷投降。此时,曾泽生意识到“固守待援”不过是蒋介石哄骗自己的空话,一旦锦州失守,整个东北将落入解放军手中,蒋介石根本不会管他的死活。怒火中烧的他决定不能坐以待毙,为了第60军的未来和城中百姓的安全,他毅然选择起义。
然而,单凭曾泽生一人之力难以成功,他开始联络周围志同道合的人。首先他找到了陇耀和白肇学。陇耀早在海龙战役失败后就曾劝他多与东北野战军接触,但当时曾泽生未能识破蒋介石的真面目,拒绝了他的提议。如今,他向陇耀吐露心声,陇耀当即表示支持:“我早已厌倦了蒋介石嫡系军的排挤,这次我全力支持起义。”白肇学则态度谨慎,虽对嫡系不满,却不愿自相残杀。曾泽生苦口婆心,终于说服他同意加入起义。如此一来,暂编21师和182师已在手中。
但52师的问题依旧棘手。52师原为军统特务部队改编,专门用来监视第60军,师长和副师长对蒋介石忠心耿耿。曾泽生明白仅靠劝说难以动摇他们,决定在起义前直接将师长李嵩关押,以“挟天子以令诸侯”,控制整个52师。国民党军队的一个显著弊端就是:长官身边总安插自己信任的亲信,只要拿下首领,部下自然听命。1948年秋,李嵩带三名团长赴军部开会,刚进门即被关押。李嵩惊恐之下,连忙表示愿与第60军起义。随后,他按要求召来副师长欧阳午。
欧阳午一见形势,口头上表示“坚决支持起义,服从军长安排”。然而刚离开军部,他便秘密打电话给郑洞国,告发曾泽生图谋造反。消息泄露,起义计划岌岌可危。既然风声已露,曾泽生为何仍能安然无恙?
曾泽生是在起义后才知道欧阳午背叛的真相,每每回想,都不禁冷汗直冒。欧阳午之所以告密,并非出于对国民党的忠诚,而是害怕起义成功后遭到报复。接到欧阳午的电话,郑洞国心存怀疑,认为这是诬陷,毕竟52师与第60军关系紧张。对此他只是简单敷衍几句后挂断。此前,东北剿总给52师送了一批物资,却被曾泽生私自分发给自己部下,双方因此结怨。
也有人传言,郑洞国心中其实支持起义,故意放任曾泽生行动。无论真相如何,起义最终还是顺利展开。无奈之下,欧阳午只能跟随第60军起义。起义后,曾泽生才痛心得知副师长早已背叛。
事情败露后,欧阳午被关押在抚顺战犯管理所,直到1960年才获释。中央秉持“宜宽不宜严”的方针,对他从宽处理,1980年还任命他为南京玄武区政协委员。曾泽生的起义成功,不仅避免了长春一场大规模流血冲突,也推动了民族解放事业。1949年初,中央为国民党第60军授予解放军番号,任命曾泽生继续担任军长。
此后,曾泽生为新中国建设贡献良多。1950年秋,他率领50军赴朝鲜战场,首场战役损失惨重,遭受质疑。为了洗刷耻辱,曾泽生亲自率军奋勇杀敌,取得辉煌战绩。有人问他印象最深的战役,他毫不犹豫地回答:“汉江南岸防御作战。”这场战斗持续50余天,50军歼敌万余人,击毁70余辆坦克,击落敌机15架,缴获大量武器。如此战绩,不仅令50军声誉大振,也极大激励了官兵士气。
彭德怀总司令曾高度赞扬曾泽生的指挥艺术,表示要优先为他配备先进武器。曾泽生深受感动,毕竟他在国民党鞠躬尽瘁二十年,却始终未被蒋介石嫡系军队所认可。毛主席也曾两次接见他,期间询问战况,令曾泽生一时答不上来,尴尬得连夜离开北京返回前线。
纵观曾泽生的战斗生涯,他曾在国民党内如履薄冰,但最终在东北战场醒悟,带领60军弃暗投明,成为抗美援朝战场上的名将,将“60熊”转变成“猛50”,为国家建设立下赫赫战功。可惜的是,曾泽生一生的遗憾,是他的骨灰盒上未能覆盖党旗。
上一篇:夏至银川 潋滟湖城映长空
下一篇:在历史折痕处品一颗荔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