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55年到如今,只有十人获得了共和国的元帅军衔,这个数字至今没有改变。那么,未来是否会有人继续增添这个荣誉呢?这个问题无法确定。不过,1955年授衔时,十位杰出的将领获得了元帅头衔,而如果那时再增加两个名额,谁最有可能成为其中之一呢?
在提到这个问题时,很多人可能会首先想到周恩来总理、刘少奇同志,以及当时在第二野战军担任政委的邓小平。事实上,这三人曾经也在元帅授衔的候选名单中。周总理身兼军政大权,是毛主席身边的得力助手,长期参与党的建设、军队领导和政府工作,为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可以说,周总理若能获得元帅军衔,是合乎情理的。
刘少奇同志作为一位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党的政治工作中成绩卓著,参与了新四军的第二次创建,以及后方的建设工作。他是革命时期大本营中的重要人物之一。再加上他在政治领域的巨大贡献,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刘少奇获得元帅军衔是理所应当的。
邓小平则是一位军事与政治能力兼备的开国功臣。作为八路军129师政委、中原野战军政委、第二野战军政委等重要职务的负责人,邓小平在指挥革命战争、领导人民军队建设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就其革命贡献来说,授予邓小平元帅军衔,同样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最终这三位伟大的开国功勋都未能获得元帅军衔。那么,为什么这些元勋未能如愿以偿呢?
最关键的原因是,毛主席在1955年明确表示,自己不会授予“大元帅”这一头衔,并且指出:不在军中担任职务的同志不应参与授衔。这样一来,周、刘、邓三位元勋纷纷表示不参加授衔。实际上,这三位领导人都在新中国成立后,投身于国家建设工作,未再参与具体的军事职务。因此,元帅的名额虽有限,但更多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没有继续担任军中职务。
由此可见,假如1955年增加了两个元帅名额,最有可能上位的其实并非周总理、刘少奇或邓政委,而是另外两位杰出的开国将领。
其中,第一位毫无疑问就是粟裕。作为一位军事才俊,粟裕将军具备了获得元帅的所有资格。仅仅因为一些外部因素的影响,最终他未能得到元帅军衔,因此他也成为了许多人心目中的“无冕之王”。如果单论战功和军事能力,粟裕将军可以说在开国将领中位列前茅。即便与其他元帅相比,粟裕的战功和军事成就也毫不逊色。所以,如果元帅名额增多,粟裕将军理应是最有机会晋升为元帅的开国大将。
第二位则可能是张云逸或者陈赓。张云逸曾经享有元帅的待遇,是唯一一位有资格成为元帅的大将,而陈赓的战功也同样出色,军事才干备受推崇。然而,尽管两位大将的贡献不容忽视,他们在新中国成立后的角色有所不同。张云逸主要致力于教育事业,而陈赓则在广西地区主政,但由于身体原因,最终退居幕后。两人未能成为军队建设的骨干力量,这也使得他们与元帅头衔渐行渐远。
相比之下,萧劲光的情况就有所不同。他不仅投身于新中国海军建设,且是毛主席的亲密战友。在解放战争中,萧劲光在东北战场上独当一面,成功扭转战局,为革命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是在战略推进阶段,他率领部队担任先遣任务,参与解放华中地区,并重创了白崇禧的军事集团。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任海军司令员,萧劲光如果在1955年被授予海军元帅,也是完全有可能的。像美国的海军五星上将尼米兹、德国的海军元帅邓尼茨、英国的蒙巴顿海军元帅、苏联的海军元帅伊萨科夫等军事强国都有自己的海军元帅。如果中国在1955年设立海军元帅,萧劲光必定是最有资格的人选。
当然,这一切只是假设,同时也是小编个人的观点,大家不妨一起探讨。如果你有不同看法,也欢迎分享!
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