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11月,在西北局高级干部会议上,贺晋年将军回顾陕北党史时,提到了一段让人深思的话。他指出,刘志丹被释放后,为什么只分配给他一个状态不佳的部队和一些游击队,而不是给他更强的部队?他提到:“为什么不抽出81师、78师,让他当军长呢?如果给了他,他也许就不会死在那个时候了。”贺晋年接着说,郭洪涛同志应该对刘志丹的死负有全部责任,因为在刘志丹去世时,仍然有许多错误的评定存在,甚至在刘志丹的鉴定表上仍然保留着负面的定性。这些不准确的评定隐瞒了中央的真实情况,给基层干部带来了误导,最终导致了刘志丹的悲剧。
贺晋年,陕西子长人,17岁考入陕西省立绥德第4师范,开始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一年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党组织的安排下,他先后在陕西、甘肃等地从事兵运工作。之后,在谢子长、刘志丹等人的领导下,贺晋年投身陕北游击队,逐渐成为陕北红军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1955年,当新中国开始进行军衔授予时,贺晋年作为当时解放军的42位副兵团级将领之一,本应至少授予开国中将军衔。但由于一年前他卷入了“高饶”事件,最终只获得了开国少将军衔,成为当时唯一一位副兵团司令中只有少将的将领。贺晋年没有获得上将军衔,使得陕北红军失去了一个重要代表。而毛主席则特别指示阎红彦重回军队,兼任成都军区第一副政委,代表陕北红军入列57位开国上将。
陕北红军这个概念既有广义也有狭义之分。狭义的陕北红军,指的是刘志丹、高岗、贺晋年、阎红彦等人领导的陕北部队,主要包括红26军和红27军。而广义的陕北红军,则包括了徐海东指挥的红25军和刘志丹领导的红26、27军合并后组成的红15军团。从历史角度来看,狭义的陕北红军有着更深厚的“根正苗红”的背景,而徐海东的红25军,尽管曾在陕北发挥重要作用,但由于其来源于四方面军,严格来说并不能算作陕北红军的一部分,尽管很多人仍将其纳入其中。
贺晋年作为陕北红军的资深将领,对陕北红军的历史有着深入的了解。因此,他在会议上所提到的关于刘志丹的死,尤其是对于郭洪涛的指责,显得尤为重要。刘志丹作为陕北红军的核心人物之一,其死亡在贺晋年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疑问。贺晋年直言不讳地指出,刘志丹的死与郭洪涛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理解贺晋年为何如此批评郭洪涛,我们需要更清楚地了解当时西北地区的政治结构和领导班子的情况。
在那个时期,西北的革命根据地和全国其他苏区一样,已经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领导班子。郭洪涛,陕西米脂人,16岁时在榆林中学加入了共产党,并在党内逐步晋升。到1935年,他已经担任西北工委秘书长。然而,西北领导班子的形成并非凭空而来。其领导权实际上掌握在中央北方局和上海临时中央局手中。1935年3月,中央北方局和临时中央局分别派出了朱理治和聂洪钧,前往西北地区开展工作,组建了驻西北代表团。朱理治当时担任河北省委组织部部长,而聂洪钧则是上海临时中央局的组织部长。
在那个时期,中央派出的“特派员”具有极大的权力,他们往往被视为当地的最高领导。比如,徐向前元帅在回忆录中提到,张国焘被中央派往鄂豫皖工作后,尽管大家对他的尊重源自于他长期在中央工作的经历,但他却采取了非常强硬的态度,最终成为了鄂豫皖的主要人物。
朱理治来到陕北之前,北方局的孔原曾明确指示他:“必须毫不留情地反对右倾取消主义,反对潜伏的右倾分子。”从这句话中,我们能感受到当时“王明路线”的浓厚气息。实际上,朱理治带着一定的偏见来到陕北,并且在接触了郭洪涛后,这种偏见愈加深刻。郭洪涛所提供的情报进一步加剧了朱理治对刘志丹和高岗的误解,最终导致了他们在陕北的错捕。
在1942年西北局高级干部会议中,许多与会的西北干部,包括高岗在内,都认为,郭洪涛和朱理治在干部获释后,依然采取了压制手段,不予重用,安排上存在严重失误。马文瑞同志直言:“把高岗安排在草地上,让他去做蒙古的工作,这不就是流放吗?简直就像苏武牧羊。”
高岗在回忆录中也坦言,自己当时认为被安排到草地工作,就是被“流放”到蒙古,迟早会被郭洪涛害死。正是高岗的这些经历,使我们能够反推当时刘志丹所面临的困境。实际上,刘志丹的死,部分就是因为没有得到足够的支持和重用。
根据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写的《西北革命根据地》一书的记载,1945年,朱理治在回顾陕北党史时曾表示,“刘志丹、高岗的错误不仅仅在于他们本身的错误,更在于他们受到了右派的利用。”中央开始介入陕北工作后,王首道被派去接管西北保卫局,王首道在回忆录中提到,当他来到瓦窑堡时,西北保卫局局长戴季英仍坚持称刘志丹等人是“右派”和“反革命”。这足以说明,即便中央已介入并做出了明确的判决,陕北的许多领导同志并没有完全认识到自己当时的错误。
贺晋年所提到的“刘志丹死时,他的鉴定表上还是那样的鉴定”,实际上就是指即便刘志丹被释放,西北的领导层依然没有完全撤销对他的负面评价,给他戴上了错误的帽子。张秀山同志曾回忆,刘志丹在东征前对他说:“我们到底是不是右派反革命,让他们在战场上看清楚。毛主席总有一天会为我们做出公正的结论。”怀着这样的信念,刘志丹踏上了东征之路。最终,在三交镇面对装备精良、兵力数倍于自己的阎锡山晋绥军时,刘志丹亲自上前线,英勇牺牲,年仅34岁。
刘志丹所率领的部队武器匮乏,战斗力不强,这也是贺晋年为其感到愤慨的原因之一:“为什么只给他一个烂部队,一些游击队?为什么不抽调81师、78师给他当军长呢?如果给了他,也许他就不会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