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6年1月,蒋介石亲自策划的皖南事变给新四军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打击。此次事件中,新四军几乎遭到重创,部队损失惨重,人数锐减了一半。更为严重的是,军长叶挺在事变发生后被蒋介石囚禁,而副军长项英、副参谋长周子昆和政治部主任袁国平,也因为叛徒的出卖相继牺牲。这场灾难几乎摧毁了新四军的骨干力量,也让他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死存亡之际。
在这种紧急局势下,原第一支队司令员陈毅挺身而出,肩负起重建新四军的重任。中央决定任命陈毅为新四军的代理军长,并赋予他重组和扩充部队的任务。为了进一步增强新四军的战斗力,中央决定将原本驻扎在苏皖地区的八路军与新四军合并,这一举措为新四军注入了新的力量。
1941年,经过重新整编后的新四军下辖七个师和一个独立旅,全军总人数达到9万余人。陈毅被任命为代理军长,少奇同志担任政委,张云逸担任副军长(并兼任第三师师长),赖传珠担任参谋长,邓子恢担任政治部主任。与此同时,第二次重组后的新四军下辖的七位师长,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为杰出的军事和政治干部。
第一师的师长是粟裕,他被誉为解放军历史上最为卓越的军事统帅,尤其擅长指挥大规模兵团作战。在随后的解放战争中,他指挥了40万大军,在淮海战役中与第二野战军一道,成功消灭了敌军80万之众。粟裕领导的第一师也成就了多位名将,其中包括第一旅旅长叶飞,第二旅旅长王必成和第三旅旅长陶勇,他们都在后来的解放战争中成为了华东战场的骨干力量,尤其被敌人忌惮,被誉为“华野三虎”。
第二师师长张云逸,不仅是新四军的元老之一,在抗战初期,他曾任新四军参谋长和第三支队司令员。虽然第二师的名将数量与质量上略逊色于第一师,但其中的副师长罗炳辉和政委郑位三却堪称共和国的军事传奇。罗炳辉是36位共和国军事家之一,而郑位三则是无产阶级革命的老前辈,具有深厚的政治背景。第5旅旅长成钧更是一员猛将。
新四军第三师是新四军编制最庞大的一个师,鼎盛时期,全师人数接近3万人,相当于一个完整的军级单位。第三师也培养出了不少战将,师长黄克诚是一位全能型的大将,被誉为综合能力最强的军事指挥官。副师长张爱萍同样是一位军事才俊,凭借出色的军事素养,后来担任了海军司令员,并在国防建设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第三师的第7旅旅长彭明治,第8旅政治委员吴信泉和第9旅政治委员韦国清,都是日后成为解放军历史中的骨干人物。彭明治和吴信泉在抗战结束后跟随黄克诚挺进东北,并在抗美援朝时期成为志愿军的主力。而韦国清则在解放战争中表现突出,后来担任过广西的领导职务,并在新中国成立后长期主政地方。
新四军第四师的师长彭雪枫,是解放军历史上最具才华的军事干部之一,毛泽东对他极为推崇。第四师的第10旅旅长刘震与第11旅旅长滕海清,都是实战经验丰富的猛将。刘震在解放战争期间积极参与东北战役,并且在东野三虎的核心力量中占有一席之地。滕海清则在淮海战役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成功围歼黄百韬兵团,并生擒敌将杜聿明。
新四军第五师的师长李先念是解放战争时期,发展最为出色的一位军长。李先念不仅在新四军时期表现优异,且在建国后升任国家领导职务,成为正国级干部。而第五师的第13旅旅长周志坚也是一位出色的作战指挥官,他在淮海战役中被粟裕任命为重任,一再担当起华东野战军的救火队长,后期在东南战场也表现突出。
新四军第六师师长谭震林与第七师师长张鼎丞,虽以政工干部为主,但同样在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中做出了重要贡献。二人没有像其他将领那样获得军事高官职位,但在国家发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总结来说,新四军七个师中,第一师与第三师培养出了最多的名将,其中第一师师长粟裕以卓越的指挥能力被誉为最能打仗的将领;第五师的李先念是最高职务的军长,而第三师的黄克诚则被认为是最具综合能力的军事人才。新四军的重建和发展,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军事领导人的卓越才能和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