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我来帮你改写这篇文章,保持原意不变,同时增加一些细节描写,让内容更丰富。
---
萨沙历史上的今天
作者:萨沙
本文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
朱棣为何诛杀名臣方孝孺的十族?
1380年4月16日,燕王朱棣正式就藩北平。
朱棣对方孝孺怀有极深的怨恨,但实际上并不存在“诛九族”这种极端的刑罚,更别提“诛十族”了。
方孝孺是建文帝身边的重要谋士,他坚定支持削弱藩镇的政策。朱棣则认为,若非方孝孺在建文帝耳边不断煽动,建文帝未必会对他动手。朱棣本来可以安心做一个地方“土皇帝”,好好治理燕王府,根本没有必要铤而走险发动叛乱,挑战朝廷的权威。
事实上,推动削藩政策的主要人物是兵部尚书齐泰和太常寺卿黄子澄,而非方孝孺。方孝孺出身书香门第,对军事一窍不通,他的角色更多是倡导削藩的理念,而非实际操盘这场政治风暴。
那时的方孝孺,年仅45岁,已经是全国有名的儒学大师。
早在朱元璋统治期间,方孝孺就因学识渊博、品行端正而深受朱元璋重视。朱元璋曾多次召见他,欣赏他的才华和正直。然而,两人政治理念不合。方孝孺主张仁政,认为应以宽厚治国;朱元璋则坚持先以严刑峻法安定天下,再逐步推行仁政。由于理念分歧,朱元璋没有重用方孝孺,但安排他担任皇子们的师傅。
朱元璋临终前遗诏重用方孝孺,让他成为建文帝的主要辅臣。
建文帝朱允炆年仅21岁,尚缺乏治国经验,方孝孺不仅教他读书,还成为皇帝极为信赖的智囊。建文帝体弱多病,甚至让方孝孺代为批奏折,足见其地位之高。方孝孺忠诚耿耿,廉洁自律,不争权夺利,深得皇帝心腹。
虽然方孝孺支持削藩,但并不主张急速推行。建文帝最终采纳齐泰、黄子澄的建议,全面削弱藩镇,激怒了朱棣。朱棣随即反叛,率军南下,兵锋直指南京。
作为文臣,方孝孺并不具备军事才能,他的主要贡献是撰写谴责燕王的檄文。面对经验丰富的朱棣,年轻的建文帝显然不敌。战争中,方孝孺虽有建议,但未能左右战局。
方孝孺最大的失误,或许是劝阻建文帝不要南逃。他坚信若建文帝逃往南方,朝廷将土崩瓦解,朱棣趁机称帝,军心尽失。即使南逃成功,也难以持久抵抗,终将覆灭,留下一世骂名。
他主张坚守南京,等待援军救援。即便最终失败,建文帝殉国亦可被视为忠君之举,名垂青史。
然而,援军未及到达,建文帝最信赖的将领李景隆却开城门投降朱棣。建文帝因此自焚而死。另一说法称他从宫中密道逃出,改扮僧人隐居民间。
朱棣军队南下之际,朝中大臣多持观望态度,既不全力支持建文帝,也不公开支持朱棣。许多皇亲国戚和大臣纷纷离开南京,避祸保身。像李景隆这样直接投降的臣子不在少数。
然而方孝孺却坚守孤城,拒绝屈服。
朱棣早已预料到方孝孺不会轻易降服。方孝孺名声显赫,是忠君爱国的典范,书生气十足,不畏强暴。
朱棣的谋士姚广孝曾劝他:“城破之日,方孝孺必不投降,但千万不可杀他。若杀了他,天下的‘读书种子’将会绝迹。”朱棣点头称是。
尽管如此,朱棣对方孝孺恨之入骨。方孝孺不会打仗,但擅长文宣,曾多次令朱棣感到恶心。
比如,他曾建议建文帝将朱棣定义为叛逆。建文帝采纳此建议,命方孝孺起草诏书,派大理寺少卿薛嵓赴燕军赦免朱棣罪行,试图令其罢兵回藩。朱棣拒绝,军心士气一度低落,朝中多认为朱棣是兴兵造反,而非清君侧。
同年五月,吴杰、平安、盛庸三人攻扰燕军粮道。朱棣上疏请罢免他们,建文帝有意批准,方孝孺却劝阻:“一旦罢兵,燕军难以再聚,勿被迷惑。”建文帝最终决心抗战到底。
朱棣几乎未战而胜,对方孝孺的怨恨更深。
攻入南京后,朱棣虽恨方孝孺,仍试图拉拢他,借其威望稳固统治。他多次派人到狱中招降方孝孺,请他撰写新皇帝登基诏书,但方坚决拒绝。
朱棣甚至亲自押解方孝孺入殿,方孝孺身披孝服,悲恸哭声震彻大殿。
朱棣和颜悦色地劝他辅佐自己,如周公辅成王般。
方孝孺高声质问:“陛下(建文帝)安在?”
朱棣答:“已自焚而亡,我是百官推举,迫不得已继位。”
方孝孺又问:“为何不立太子?”(建文帝之子)
朱棣怒答:“太子年幼,不能执政。”
方孝孺说:“也可立其他皇族。”
朱棣怒斥:“此乃我朱家家事,外人勿管。”
随即,他强迫方孝孺执笔写诏书。
方孝孺在纸上写下“燕贼篡位”四字。
朱棣见状勃然大怒,骂道:“你真不怕死吗?你不怕我杀你?”
方孝孺回答:“死算什么?我绝不会写那诏书。”
朱棣威胁要诛杀其九族,方孝孺不屈回:“就算诛十族,我也不写。”
朱棣怒火中烧,随即下令处死方孝孺,并株连其家人,涉及数百人。
---
诛十族并非史实
所谓“诛九族”,指杀光一个家族从高祖、曾祖、祖父、父亲、本人、儿子、孙子、重孙、玄孙九代的男性成员,确保家族血脉断绝。
实际上,中国历史上仅有一次诛九族,即隋朝末年杨玄感事件。隋炀帝因杨玄感造反,下令灭其全族男性。
诛十族更为罕见,指连师傅、弟子也被株连。此概念无确切史料支持,多为传言。
历史上更常见的是“诛三族”,即杀掉父、子、孙三代男性,已足以断绝家族势力,防止复仇。
比如《赵氏孤儿》故事中赵盾家族被灭,后代通过巧妙保护幸存,实现复仇。
方孝孺被杀后,他的弟子如廖镛、廖铭仍能活着为其收尸安葬,说明根本没有诛十族。
其家人虽受株连,尤其幼子方德宗被隐居广东东莞,并由方孝孺好友刑部尚书魏泽秘密收养。
此外,方孝孺家族中有许多亲属幸存。朱棣去世后,明仁宗朱高炽继位,赦免了方孝孺家族。
如若家族真被诛杀殆尽,何来赦免之说?
甚至流放边疆的方氏后代高达千人以上,后来均被允许返乡,这充分证明方家没有被灭族。
坊间还有谣言称方孝孺的妻女被卖为官妓,遭受凌辱。此说纯属无稽之谈。
方孝孺有一妻两女,得知他遇害后,两个女儿先后投水自尽,妻子也选择自缢,根本不可能沦为妓女。
死人怎会成为妓女?
明代对方孝孺评价甚高。明神宗时期颁发诏书褒奖忠臣,南京建有表忠祠,方孝孺名列其中。
弘光帝时追赠他太师,谥号“文正”,体现官方对其的敬重。
---
声明
本文参考多方史料,图片来源网络百度图片,如有侵权请及时告知删除。
---
这样改写后,文章整体内容更加细腻,细节更加丰富,同时保持了原文的逻辑和信息。如果你想让我调整风格或者增加更多细节,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