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6月1日,一列满载着北大学生的专列缓缓驶出四川,穿越群山峻岭,驶向了北京。这趟列车上,邓小平的长子邓朴方也在其中。刚回到北京的邓朴方,才得知那个名为“文化大革命”的运动已经全面爆发。就在几个月后的10月9日,毛泽东亲自主持召开了中央工作会议,会议中,邓小平和刘少奇分别作了自我批评,反思他们在此前的工作中的不足与错误。
会议结束后,邓小平在家里召集了一个家庭会议,他语气平静,但透露出深深的忧虑:“现在有几种可能,一是我被彻底打倒,到时你们可以声明与我脱离父子关系,我如果能有经济能力,还是可以帮助你们的;二是半打倒,属于人民内部矛盾,我们还能保持父子关系;三是即刻被打倒,但未来有可能再东山再起。今天,我放个气球,大家还是去学校参加运动吧!”邓朴方闻言,显得十分沉重,忍不住问父亲:“爸爸,您为什么不去找林彪、陈伯达商量一下呢?”
邓小平沉吟片刻答道:“现在他们正处在运动的风头上,不能去找他们,不如让他们批斗到底,再说吧。”
家庭会议结束后,邓朴方和他的四个兄弟姐妹被迫搬出了中南海,他们有的住在学校里,有的住在同学家里。日子逐渐艰难起来,最终,他们被安排在了宣武门方胡斋十号院的两间小平房中。邓小平的继母夏伯根每日在这里为孩子们做饭,而邓朴方的妹妹邓楠每月定期前往中南海西门领取生活费,替夏伯根买菜,管钱,确保家中的基本生活。
那段时间,邓朴方的情绪非常压抑和郁闷。为了排解心中的不快,他开始学会了喝酒,一次能喝掉半瓶白酒。某次喝醉后,邓朴方满怀愤懑地对同学说:“林彪、江青这种做法,最后肯定不会有好下场,他们终究会垮台,但愿不至于把国家拖得太乱。”
1968年8月,邓朴方也没能逃脱“造反派”的批斗,他们取消了他预备党员的资格,并将他全天候地进行审讯。长时间的精神折磨和肉体上的痛苦,让邓朴方忍无可忍。某天,他在上厕所时,趁机从北大物理系的三楼跳了下去……
邓朴方回忆道:“说实话,我当时内心充满革命的激情,我以为自己是坚定的革命者,但却被视为反革命。那时,每个人都把我当成敌人,我实在忍不住了。”幸运的是,邓朴方跌落后,地面上正好有两根木桩子拉着一根铁丝,铁丝挡住了他的腰部,缓冲了他的下落。他翻了个身,背部先着地,才算保住了性命。不过,邓朴方的脊柱第一腰椎和第十二胸椎骨折,导致下肢完全丧失知觉。
由于伤势得不到及时治疗,邓朴方最终不幸造成了高位截瘫。数月后,造反派将他送到了北京郊外的清河福利院。那时,邓小平和夏伯根已被下放至江西,邓朴方不得不忍受孤独与痛苦。这段日子,对于邓朴方来说,实在是煎熬的时光。
幸运的是,福利院里的病友并没有歧视邓朴方,反而给了他许多鼓励和安慰。在大家的关心与支持下,邓朴方慢慢地振作了起来,重新树立了活下去的信心。福利院时常组织病人做些简单的编筐活儿,邓朴方手巧,很快就学会了编筐,每个月也能赚些零花钱。每当他拿到这点收入后,便和病友们一起去镇上小酌几杯,吃点花生米,算是短暂的安慰。
1971年6月,经过邓小平的多次争取,中央终于批准将邓朴方送往江西与父母团聚。在那里,邓朴方真切感受到了父亲的无微不至的爱护。每天,邓小平和夏伯根都要去工厂工作,只有下班后才能回来照顾他。夏伯根已年过七十,每天忙于家务,而邓小平则成了照顾邓朴方的主力。
每当邓朴方需要洗澡时,全家都会齐心协力地将他抬到洗澡间,而后邓小平亲自为他擦洗身体。邓小平的动作总是格外细心,尽管擦完后自己也累得满头大汗,但他从未表现出任何不耐烦。邓朴方回忆时,动情地说:“父亲做这些事时没有一句话,但每一次,他都做得非常认真细致。每次看着他这么辛苦,我心里都觉得酸酸的。”
邓小平看到儿子整日躺在床上,心里十分难过,决定让邓朴方也能有点事情做,保持内心的充实和活力。一天,他找到车间的负责人陶端缙,问他是否有坏掉的收音机。陶端缙有些困惑地回答:“老邓,我家经济条件不太好,哪有钱买收音机呢?”邓小平了解后,便安排邓朴方拆开家中的照相机,反复修理,最终成功将其修复。
渐渐地,厂里的工人们为邓朴方制作了哑铃,还特意为他制作了一个可调节的床架,配有拉力器,方便他进行上肢的锻炼。在大家的关心与鼓励下,邓朴方逐渐恢复了生活的信心,每天都坚持锻炼和读书学习,展现出了非凡的毅力。
邓小平始终没有向外人表露他内心的痛苦。80年代初,邓小平曾经对身边的工作人员提到:“这些宿舍将来能不能当商品卖呢?如果可以的话,我打算为我大儿子买一套房子,他因我而受伤,其他的孩子我就不管了。”
1983年起,邓朴方全身心投入到中国残疾人事业的推动中,并取得了显著成就。2008年3月13日,邓朴方被任命为全国政协副主席,成为副国级领导。如今,已经80岁的邓朴方依然致力于残疾人事业,他曾说过:“人生终究要走到尽头,但既然不死,就一定要坚持下去。我希望在我走后,能培养出一批能够独立承担责任的人,让中国的残疾人事业走向更远的未来。”
这是一段充满坎坷与不屈精神的奋斗历程。邓朴方的人生,既是对困境的坚韧抗争,也是对家庭深厚情感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