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前言·——
岳飞的冤屈至今令人心痛,尤其是他于1140年被冤枉入狱,最终死于非命。多年过去,虽然岳飞的故事成为历史长河中的悲剧,依然没有人能够释怀他的冤屈。
在岳飞被陷害入狱的那个时候,许多忠诚的大臣曾力图为他辩护,他们为岳飞奔走四方,却终未改变他悲惨的命运。那么,究竟是哪些忠臣曾为岳飞挺身而出,又为何最终未能改变历史的走向呢?
岳飞不仅是南宋的抗金英雄,他的忠诚和勇气也让金国心生畏惧。由于岳飞的威胁,金国在与宋朝的谈判中提出了一个条款——“必须铲除岳飞”。金国认为,只有除去岳飞,才能真正打破宋朝的抵抗力量,确保和议的顺利达成。
为了展示“诚意”,宋高宗决定削弱包括岳飞、韩世忠、张俊等三位抗金名将的兵权。此举直接将岳飞推入了朝廷内部权力斗争的漩涡。
岳飞始终主张继续抵抗金国,而与他立场截然不同的,是当时宋朝内的妥协派。秦桧代表的“主和派”频繁与岳飞发生冲突,因岳飞坚持强硬立场,秦桧与他的政治主张难以调和,便开始暗中策划陷害岳飞。
随着金国压力的加大,秦桧的阴谋逐渐进入实施阶段,他认为岳飞的存在对自己权力的威胁太大,便开始通过种种手段排除岳飞的影响。
岳飞被冤入狱,背后实际上是一场权力的较量。岳飞是当时宋朝的抗金英雄,但也是金国眼中的头号敌人,而秦桧,则巧妙地利用这个机会,将岳飞彻底排除,以实现自己的政治利益。
在这一过程中,宋高宗面临巨大的政治压力,最终选择妥协。岳飞被削去兵权后,秦桧开始实施他周密策划的陷害计划。
在秦桧看来,岳飞的忠诚和崇高威望正是自己的最大障碍。于是,他通过伪造证据、收买朝中人物,迅速将岳飞推向了深渊。
秦桧首先通过张俊策划了对岳飞的陷害,接着又威逼岳家军的大将王贵,精心编织出一系列不实的“证据”,将岳飞与“反叛”行为关联起来。通过这一系列手段,岳飞不仅失去了军队的信任,也逐渐被当作朝廷内外的“疑点人物”孤立。
在秦桧的幕后操控下,王俊也参与其中,主动协助收买岳飞的部下,并向朝廷提交了大量诬陷岳飞的假证据,指控岳飞图谋背叛宋朝。尽管这些指控毫无根据,秦桧却通过手中的权力将它们转化为“证据”,呈交给宋高宗。
而秦桧最关键的举动,是指使岳飞的义兄杨沂中,将岳飞秘密拘捕。杨沂中深知岳飞无罪,但在秦桧的威逼下,无法反抗,最终不得不执行这个命令。岳飞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被秘密逮捕,陷入了无声的黑暗之中。
岳飞入狱后,遭遇了严密的看管和身体上的折磨,秦桧施加的政治压力和刑法迫使他作出供认,但岳飞始终未屈服。
在监禁中,岳飞坚守忠诚,始终没有屈服于秦桧的逼供,他坚信自己没有背叛国家,也相信国家终将不会因为金国的压力而让自己遭受不公。然而,岳飞的冤屈开始引起了一部分朝臣的关注。
虽然秦桧在朝中的权力已接近巅峰,但并非所有人都认同他的做法。一些忠臣开始公开为岳飞辩护,力图改变这一切。赵士?(niǎo),这位在朝中颇具声望的文臣,曾多次与秦桧发生冲突,他也在岳飞入狱后,坚定地站出来为岳飞辩护。
赵士?直言不讳,通过上书给高宗,明确表示岳飞是忠诚的民族英雄,不应因个人恩怨被冤枉。赵士?在上书中写道:“中原未靖,祸及忠义,是忘二圣不欲复中原也。臣以百口保飞无他。”
赵士?敢于在如此敏感的政治气候下,公开挑战秦桧的权威,他的勇敢为岳飞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然而,何铸的介入也为岳飞的辩护添砖加瓦。作为一位资深官员,何铸认真审阅了岳飞的案卷,发现其中存在大量伪证,随即展开了反击。他坚信,陷害岳飞不仅破坏了军心,还会导致国家不安。尽管何铸的意见未被秦桧采纳,反而成为了诬陷的目标,最终他被降职,调离朝廷。
此外,薛仁甫等忠臣也纷纷为岳飞辩护,力图揭露这场政治阴谋。然而,秦桧通过各种手段,将这些忠臣一一打压和贬谪,最终将他们从朝廷中清除。
尽管有众多忠臣为岳飞伸张正义,他们的努力始终未能改变岳飞的命运。最终,岳飞在绍兴十一年(1141年)12月29日于狱中被赐死,遗体被草草处理。其墓地选址在杭州栖霞岭,家属为他安排了一个简陋的墓穴。岳飞的义子岳云及部将张宪也未能逃过死刑,最终悲惨地共赴黄泉。
随着岳飞的冤屈被深深掩盖,秦桧的势力也日益强大,他利用这一事件,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权力,推动了与金国的议和进程。
然而,岳飞的忠诚和事迹并未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遗忘,民间传说和歌谣依然流传不息,尤其是他抗击金军的英勇事迹,成为百姓口中的传奇。
隆兴元年,宋孝宗在得知岳飞冤屈的真相后,重新展开了调查,并下令为岳飞平反,撤销了所有的指控,并追赠其为武穆王。岳飞的冤屈得到了历史的公正评判,他的墓地几经修缮,一直保存至今。
明朝嘉靖年间,岳飞墓地增设了秦桧跪像,用以警示后人。铁链束缚的跪像至今屹立在岳飞墓前,象征着对秦桧奸臣行径的强烈谴责。每年,民众前来祭拜岳飞时,往往会对跪像吐唾沫,以表达对忠诚的敬意和对奸佞的深恶痛绝。
岳飞的故事,随着历史的积淀,依然熠熠生辉。他的墓地成为了忠诚与正义的象征,承载着人们对正直、公平的坚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