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历史,文化,信仰都不同,个人主义盛行的美国怎样建立国家认同?
创始人
2025-09-16 00:01:25
0

阅读本文之前,诚挚邀请您点击“关注”按钮,这样您可以方便地接收我们未来的相关内容,也能与他人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持续创作的动力源泉!

文 | 托马斯

编辑 | t

1776年7月4日,乔治·华盛顿在发表《独立宣言》之后,这个地球上如今最强大的国家——美国便正式诞生了。

美国的历史虽短,至今不过247年;如果从英国开始在美洲建立殖民地算起,也不过三百多年。然而,正是这样一个短暂而年轻的国家,由英国、西班牙、法国、荷兰等多民族移民所组成,却成为了当今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更让人惊讶的是,尽管美国的国民崇尚自由、民主与个人主义,社会中每个个体似乎都以自我为中心,却能在这样多样化的文化中形成国家的认同感。那么,这些拥有不同背景、文化、语言的移民又是如何共同塑造出这个国家的?又是如何建立起集体的国家认同感的呢?这些问题不禁让人深思。

国际社会认同

“国家认同”这一概念,指的是一个国家的存在需要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与本国民众的支持。换句话说,国家的真正意义不仅仅在于其国内是否稳定,还需外部世界的认可与认可内外民众的凝聚力。

这一切的起点可以追溯到15世纪,当时航海家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在1492年发现了新大陆——美洲。然而,美洲并非一片空白之地,土著人民早已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形成了如玛雅、印加、阿兹特克等伟大的文明。哥伦布的到来打破了原本宁静的土著生活,西班牙与荷兰率先在美洲建立殖民地,之后英国成为了全球海洋霸主,开始在美洲建立起十三个殖民地,奠定了美国的雏形。

随着英国国内天主教派的内部分歧,大批清教徒被迫迁往美洲,最终在美洲创建了马萨诸塞殖民地。很快,英国便向美洲持续输入移民,成为日后美国最大、最重要的移民源国。

美洲的广袤土地与丰富的资源被西方人称为“乐土”,吸引了来自爱尔兰、德国、法国等地的移民,甚至包括大量犹太人。此外,资本家也开始从非洲贩卖黑人奴隶到美洲,这一切促成了美洲成为多民族交织的社会。

18世纪初期,美洲的人口大致为250万,其中20%为黑人,52%为英国移民,其他则是来自爱尔兰、苏格兰、德国、意大利等地的移民。尽管美洲当时已经是一个多民族汇聚的地方,但英国依然是最强大的殖民力量,移民和土著居民仍需服从英国政府的管辖。

随着殖民地的扩展,移民人数不断增加,英美间的矛盾逐渐加剧。最终,移民们联合起来,决心摆脱英国的统治,建立独立的国家政权。尽管英国坚决反对,派遣军队威胁美国殖民者服从,但法国、荷兰、西班牙等国看到削弱英国的机会,开始支持美洲的独立。

经过华盛顿领导下的“大陆军”和法国等国军队的联合努力,英国最终在北美战败,1783年,英国不得不承认美国的独立。自此,美国获得了国际社会的正式承认,成为一个独立的、国际认可的国家。

美国民族认同的构建

在建国初期,美国的民众肤色、语言、文化各不相同,如何让这些群体认同美国,进而构建出统一的民族身份?美国采取了民族主义策略,逐步强化了民众的国家意识,并试图将不同民族的群体整合为一个共同的“美利坚民族”。

这一过程并非一蹴而就。美国从18世纪建国至20世纪,经历了两百多年的努力,主要围绕“盎格鲁中心”与“熔炉”政策展开。盎格鲁-撒克逊文化主张成为全球主流文化,美国的建国基础正是在以英国为主的西方白人文化之上。而“盎格鲁中心”理论提倡将其他文化,如亚洲与非洲文化,视作次要并要求其融入西方文化的主流方式。

这一过程中,美国最早实施的同化政策,首当其冲的是美洲的土著印第安人。政府创办学校,强迫印第安学生只讲英语,不许讲本土语言。这一政策让美国的白人文化占据了主导地位,而亚洲、非洲及拉美等地区的有色人种则遭遇了不同程度的歧视。

例如,在杰克逊总统的执政下,他的国务卿公开表示,美国应是“盎格鲁-撒克逊”文化的国家,甚至认为不愿融入的白人欧洲移民也可以选择回到老家。20世纪初期,美国还实行了种族隔离政策,这在当时的教育、社会生活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然而,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地区的移民涌入美国,情况开始发生转变。美国的民权运动逐渐兴起,特别是黑人群体争取平等权益的斗争,推动了社会结构的根本变革。逐渐,盎格鲁中心主义的理论被“熔炉”政策所取代。

“熔炉”理论强调不同种族、文化可以在美国社会中相互融合,成为一个全新的、共同认同的“美利坚民族”。这种理念的提出,得到了很多移民群体的认可,美国政府也开始取消学校、婚姻、政治等领域的种族隔离政策,逐步消除种族歧视。

国民思想教育的作用

美国的核心价值文化与许多国家大相径庭,它并不强调家族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而是推崇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即便美国在民族层面建立了认同,个人层面的认同依旧存在一定的挑战。为了让每个公民都对国家产生认同感,唯一的办法就是通过思想教育来塑造。

美国的文化根基深受基督教清教徒的影响。清教徒强调勤劳、节俭和契约精神,并通过与上帝的契约与对话来强化个人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美国人通过这种文化方式,形成了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并将其与国家认同联系起来。

清教徒的成功让美国人逐渐形成了对国家的深厚情感,他们认为背叛国家就意味着背叛上帝,违背上帝的旨意会受到惩罚。部分学者认为,美国历史的迅速发展与基督教的道德约束密不可分。

与此同时,美国非常重视爱国教育。从建国伊始,美国便强调公民意识的培养,鼓励公民宣誓效忠国旗、国徽,而不是效忠于某个君主或政权。在学校、体育活动、电影以及节日庆典等多个领域,爱国主义的情感都得到了充分的渗透。

华盛顿曾指出,所有在美国出生或居住的人,都应当为“美利坚”这一名号感到自豪,优先于任何地区性身份。1790年,美国出版了首部公民教育教材,为日后的爱国教育奠定了基础。至今,学校中每年都有学生在升旗仪式上宣誓效忠美国,表达他们的国家认同感。

国家认同感的衰退

美国经历了两百年的努力,成功地吸引了全球人才,成为全球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但近年来,美国人对国家的认同感却有所下降。2023年6月,盖洛普公司的一项民调显示,仅有39%的美国成年人感到极度自豪并认同自己的国家,这一比例处于历史低位。相比之下,2001年这一数据为55%。

美国人对国家的认同感下降的原因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特别是越南战争的失败和“水门事件”爆发之后,民众对政府的信任遭遇严重打击。尽管55岁以上的美国人对自己作为美国人的身份依然保持骄傲,但在35至54岁人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朱... 好的,我会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为你改写这篇文章,同时增加一些细节描述,让内容更加丰富生动,字数变化不...
原创 为... ——·前言·—— 蜀汉灭亡后,西晋迅速展开了统一大业,但东吴却依旧在这段动荡的时期中屹立不倒,令所...
原创 清... 1895年秋天,天津东南七十里的小站镇,一群当兵的愁眉苦脸。为啥?他们原本是清廷派胡燏棻练的“定武军...
原创 延... 夏日生活打卡季 “延安五老”是指抗战时期,党内五位年龄较大、资历较深的老同志。虽然这五位老同志并非我...
原创 曾... 原文改写: 1948年10月16日中午,曾泽生正在安静地吃着午餐,突然,副官乔景轩匆匆推开门,神色紧...
杭州有人在空地接触废弃氢氟酸中...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施雯 刚刚,杭州余杭闲林街道办事处发布情况通报—— 2025年9月9日,涂某某(...
原创 平... 平江起义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湖南平江发动的一次武装起义,历史上称之为平江起义。尽管平江起...
原创 曾... 前言: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和蒙古等游牧民族,曾在中国历史上创造过辉煌的篇章,尤其以蒙古最为显著。自...
原创 日... 20世纪初东北亚:间岛风云与柏文蔚的传奇之举 20世纪初的东北亚,地缘政治局势犹如风云变幻的舞台,...
原创 民... 东南五省联军:民国时期的地方军阀势力 东南五省联军,或称东南军,是民国时期由直系军阀孙传芳领导的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