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景公是齐国历史上在位时间仅次于齐前庄公的君主。
齐前庄公在位64年,执政时间跨越了西周末年到春秋初期。虽然他没有什么显赫的政绩,但正因为在位时间极长,使齐国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逐渐恢复了元气,为后来的齐僖公实现小霸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比之下,齐景公在位58年,正值春秋末期,周天子权势日趋衰微,贵族大族权力膨胀,诸侯们难以完全掌控国家政事。
齐景公本人怀有远大抱负和理想,期望成为贤明的君主,将齐国重新带向鼎盛。因此,他身边聚集了晏子这样的治国能臣。同时,他也是个喜好享乐的君主,身边不乏像梁丘据那样的阿谀奉承之臣。
有趣的是,每当齐景公沉迷于享乐,或行为偏离贤君标准时,晏子总会直言进谏,颇有唐太宗李世民与魏征的相似之处。
因此,齐景公常常避免在晏子面前做出那些可能招致谏言的举动。据《晏子春秋》记载,就有这样一段故事:
翟王的儿子翟羡拥有一项非凡技能——能够驾驭由十六匹马拉动的马车。在当时诸侯的马车通常只有三到四匹马拉动,多马驾车常被视为僭越。
但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许多礼制不再严格执行,因此多匹马拉车现象有所出现,这也催生了专门驾驭这类车的御者。
翟羡的能力极为卓越,能够让十六匹马同时协调一致拉动车辆,展现了极高的技艺和掌控力。
齐景公因此非常赏识翟羡,赐予他一个不大不小的官职,专职做马夫。奇怪的是,齐景公内心其实并不喜欢看翟羡驾车,或许他只是把翟羡的存在当作身份的象征。
然而,齐景公的宠妾婴子却对翟羡颇感兴趣,常缠着齐景公让她观赏翟羡驾驶十六匹马拉车的表演。
齐景公起初不愿同意,但被婴子缠得厉害,便答应了。可他心知晏子必定会对此表示反对,必须想办法让晏子无暇顾及此事。
于是齐景公对婴子说:“等晏子卧病不起,行动不便时,你就在园中的高台上,到时候我会让翟羡驾车给你看。”
当时晏子年事已高,身体状况不佳,卧病在床并非遥远的事。果不其然,不久晏子生病,无法朝见,齐景公见机行事,安排翟羡驾车表演。
婴子站在高台上观看,心潮澎湃,对翟羡的技艺更是赞赏有加,便对齐景公说道:“您为何不给他加点俸禄呢?”
齐景公心想这不过是小事,毕竟齐国都是他的,给谁涨薪不是一句话的事?宠妾都提了,他也乐意答应,于是准备为翟羡加薪。
尽管卧病在床,晏子还是听闻了这件事。因身体羸弱,他无法立即进宫规劝,只能等康复后再作打算。康复之后,晏子果断进宫面见齐景公。
齐景公没等晏子开口,便说:“翟王之子翟羡驾车,我很喜欢,现在让他驾车给您看看如何?”
晏子淡淡回应:“驾驭马车这等事,并非我的职责范围。”
齐景公又道:“我很喜欢他驾车,打算给他万钟俸禄,您觉得够吗?”
晏子此行目的明确,认为此事值得深入探讨。齐景公明显受宠妾所左右,显得缺乏独立判断。
曾几何时,齐景公偏爱卫国人东野驾车,但得知婴子不喜,他也随之改变了态度。
如今他原本不喜欢翟羡驾车,却因婴子喜欢而转变立场;婴子为翟羡求高薪,齐景公也爽快答应,这不正是被妇人牵制的表现吗?
更何况,齐景公不喜治理百姓,却热衷于调教马匹;不肯厚待贤臣,却愿给车夫丰厚俸禄,这本身就很不合理。
回想齐桓公时代,他“狭于今”的土地上修订法令、广泛教化、联合诸侯,成就霸业;而齐景公却未能继承先君遗志,对内不修仁政,路上冻死骨立见,对外冷淡诸侯,只顾享乐,实属过分。
况且诸侯乘坐的马车一般以三至四匹马拉动,八匹马已属僭越,现今用十六匹马驾车,更是明显越轨。若被列国诸侯效仿,后果堪忧。
总之,齐景公的行为非但不能赢得百姓拥戴和诸侯归附,反而可能加深民怨和诸侯的不满。
晏子将这些见解一一陈述,恳请齐景公引以为戒。他最后严肃地警告道:“今君若不思治国,只图寻欢作乐,终有倾覆国家之祸,亡国日近,君当深思!”
齐景公闻言,心服口服,谦虚回应:“您说得极是。”
自此以后,齐景公不再观看御者驾车,辞退了翟羡,也与宠妾婴子渐渐疏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