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时期的日本竟被称为“小人国”?更令人惊讶的是,当时被日本人尊称为“战神”的丰臣秀吉,其身高竟只有1.39米。由此,日本人被称为“倭寇”似乎也算是名副其实。那么,为什么如今的日本人身高已经能从1.4米涨到1.7米以上呢?这背后到底有什么秘密?
据传,日本曾经推行过一个极其疯狂的“人种改良计划”,这个计划甚至让很多日本女性萌生了逃离祖国的念头。那具体的计划内容又是怎样的呢?
早在东汉时期,日本还是个非常小的岛国,每年都会派遣使者到中国朝贡。当时刘秀见到这些使者,不禁发笑,并赐他们一个带有侮辱性的名字——“倭奴国”。“倭”字本意是矮小、丑陋,而“奴”更是带有奴役和卑贱的含义。使者回国后,能将这样的称号带回日本,无疑是一种极大的羞辱。然而,当时的日本并不敢与中国争辩,只能低头忍气吞声,默默接受了这一称呼。
日本人身材矮小并非因为“精华浓缩”,而是受制于天生的生存环境和不良的生活习惯。日本群岛多山,森林覆盖广泛,平原极少,即使有平原也必须分割成居住区和农田,能够耕种的土地极为有限。再加上当时日本社会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他们崇拜神明,对农业歉收时只会向神明祈求宽恕,而不去改善耕作环境或农业技术。地震、灾害在他们看来都是神明的惩罚,而非自然规律。普通百姓的农产品大多上缴给神庙和地主,留给自己的极少,导致他们常年忍饥挨饿,营养摄入严重不足,想要有强健的身体根本无从谈起。
更让人震惊的是,日本皇室内部的混乱关系,堪称“祸国殃民”的典范。日本被视为国宝的古籍《源氏物语》详细记载了皇室间的复杂爱恨纠葛和奢靡生活,但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却是大量乱伦的描述——父女、母子、姐弟间的亲密关系几乎成了司空见惯的现象。这样的乱伦不仅破坏了皇室的道德底线,也直接导致了后代的健康问题。近亲繁殖造成了许多先天畸形和智力低下的后代,身体虚弱、器官发育不良,严重削弱了皇室的威严,但他们却依然认为这种血统才是“纯正”的皇族血脉。
据传,日本最早被尊为神明的第一代天皇,其身世扑朔迷离,声称自己是创世神天照的后代,而天照本人据说是由其亲生父亲和姑姑所生。皇室坚持只有内部通婚产生的血统才是真正纯正的皇族,完全排斥外来基因的融入。
无论是由于地理环境造就的饮食匮乏,还是后天皇室通过近亲繁殖“自毁基因”,双重因素使得日本人不仅身高难以增长,生存率也极为堪忧。
到了二战时期,日本人逐渐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面对战场上平均身高达到1米8的敌军,连自己最高的将军也不过1米6左右,显得极其矮小和脆弱。尽管日本军队武器先进、训练有素,但在面对肉搏战时,身高的劣势无疑极大削弱了战斗力。
最初,日本人对身高不足并不在意,甚至有些傲慢自负,但随着战争的伤亡不断增加,他们不得不正视现实。1937年时,参军士兵平均身高约1米65,但因伤亡严重,后期甚至降低至1米44以下。试想,一个身高不到1米5的士兵,拿着1米6长的步枪和刺刀冲锋陷阵,场面既可笑又令人心酸。尽管如此,日本军队依旧能对外发动侵略,显示其军事实力之强悍。
于是,日本开始推行“人种改良”计划。其实,这个计划由来已久。明朝时期,日本就曾试图通过向中国输送美女,让她们在中国寻找高身材、高质量的男性繁衍后代,成功怀孕者便会被接回日本,享受优厚待遇,未能完成任务者则面临惩罚。
这一计划初见成效,帮助日本人的平均身高略有提高,但因为操作难度大,效果并不显著。后来,他们又将目光投向了体格高大的西方白种人。1868年,日本一位名叫高桥义雄的思想家提出,让日本女性与西方白人结婚,并鼓励多生育,以提升国民体质。然而,这一政策也被西方一些不良分子利用,导致大量女性未婚先孕,甚至遭到遗弃。
尽管如此,日本改良身高的努力从未停止。二战后,美军大量驻扎日本,给推行“人种改良”计划带来了新的契机。日本政府多次派遣优质女性与美军接触,既能缓和战后美日关系,也为改良基因计划服务。
同时,日本政府还着力改变儿童的饮食结构,尽管经济因原子弹轰炸一度陷入低谷,但依然保证孩子们能喝牛奶、吃牛排等高蛋白食物,为身体成长提供营养。
这些做法看似与日本传统理念背道而驰,但日本有一套复杂的“洗脑”体系,不仅让民众相信“天皇许可”,还把西方白人视作“高级血统”,给参与计划的女性灌输“光荣为国”的思想。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日本男性的平均身高终于提升至1.7米左右,较昔日有了质的飞跃。
由此可见,日本人对身高的执念由来已久,这些年付出的努力也初见成效。但这种扭曲的“改良”方式,放在现代日本人身上已不再适用。当年那些参与计划的女性承受了巨大的身心折磨,也成为了这场“改良”计划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