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3月,总部副主任徐立清多次上门拜访,与张爱萍洽谈,希望能够邀请他重返工作岗位,但每次都遭到张爱萍的婉拒。这可能是徐立清自从负责军队干部任免工作以来,面临的最棘手的挑战之一——一个不愿意出山的上将。
自1950年在新疆徘徊工作的徐立清,被调任至新组建的总部担任副部长,负责军事干部的任免事宜。这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随着国家的建设进程加快,干部的选拔和使用不再简单,必须综合考量各种因素,尤其是在选人才和用人方面要精准到位。对此,部长罗荣桓对徐立清的能力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他在这一领域经验丰富。
在干部的任免与调整工作中,徐立清始终坚守“无论何处,按原则办事”的信念。他在处理涉及“山头”的问题时,从不偏袒,也不厚此薄彼。许多领导同志都赞同他的为人,认为徐立清以公正、正派著称,名副其实。
在1952年和1955年军队评级授衔过程中,他曾主动提出降低自己的军衔,尽管上级最终没有采纳他的建议。授衔时,他三次向上级提出希望减少军衔的要求,最终说服总理将其从上将降为中将。这个关于徐立清的让衔故事在军中广为流传,成为佳话。
授衔后,由于过度劳累,徐立清不幸患上心脏病,住进了医院。为了不影响总干部部的运作,他甚至请求退役或调至省军区担任副职,以便让更有能力的干部来接替他的工作。宋任穷在一篇文章中对徐立清做出了评价:他对失误干部的批评既严肃又锋利,不留情面;同时,对于优秀干部,依然表现出热情和耐心,实事求是地指出错误,强调这些问题不应该掩盖他们的长处和成就,而不是随意上纲上线。
然而,在1967年,徐立清由于受到政治运动的冲击,工作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中断,从一名备受尊重的高级干部转变为一个受到管控的人。尽管如此,他始终保持着平和的心态,对生活和未来依旧充满了希望与自信。1973年,他被通知回到北京,得以恢复名誉,并被任命为济南军区的政委。
之前,许多地方的大军区曾希望徐立清能够到他们的辖区工作,比如新疆的赛福鼎就希望他到新疆军区任职。然而,最终以杨得志的迅速行动,徐立清被调往济南军区。到1975年,他再次被调任,重返总政治部副主任的位置,继续负责干部管理。期间,在叶邓首长的领导下,他参与了对军队的整顿工作,着眼于整治“肿、散、骄、奢、惰”等不良风气。
在四人帮被粉碎后,为了落实干部政策,徐立清不惧艰辛,积极与干部交流,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帮助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他努力帮助许多老干部尽快恢复名誉和待遇,重新获得相应职务。
1977年3月,遵照叶帅的指示,徐立清亲自到张爱萍的家中进行交流,希望能够说服他重回工作岗位。张爱萍在运动期间两度受到冲击,选择了边缘化,他的内心对此感到复杂。起初,他对于徐立清的邀请并未表示积极,渴望安静的晚年生活。然而,徐立清并没有因此而放弃,频繁拜访,尽管上次遭到了冷遇。
这个情况可能超出了徐立清的预料,或许是他在工作中第一次遭遇如此棘手的问题。无奈之下,他向叶帅详细汇报当前情况。随后,叶帅亲自给张爱萍打电话,邀请他到西山进行面谈。经过一番耐心的思想工作,张爱萍最终同意重新参加工作。
徐立清在总政治部的任职一直持续到1980年,他被免去副主任职务之后,任命为成都军区的第二政委。仅过了半年,他就调任为第一政委。鉴于他的身体状况不佳,刚刚经过手术并安装了心脏起搏器,大家都希望他能够好好休养。然而,他却坚定表示:“即便我得爬,也要爬到成都去。”他对工作的认真与严谨,让许多同事都对他赞赏有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