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河西的“技术大咖”与“屯田鼻祖”
创始人
2025-09-15 22:31:10
0

西汉太初三年(前102年),有一个叫延寿的百姓因为欠了官府马匹,没有财力偿还。他正在为难的时候,官府差人发给他家一卷征调令,命他和他的父亲前往敦煌,与当地戍卒一起屯田,通过劳务派遣的方式来偿还所欠的马匹。

延寿与他父亲服从征召,前往敦煌。当他们历经艰辛赶到敦煌时,屯田的相关事务已经开始了,二人立即投入到劳动中。

▲父子从征敦煌,与戍卒一同屯田(AI制图)

由延寿的际遇可见,汉代河西地区的屯田已经十分普遍。而说起汉代的河西农业,就不得不提到一农一武两位“大佬”:一位是农业界的扛把子;另一位是武学名将, “屯田鼻祖”

虽所处不同领域,干的活儿也天差地别,但他们都为河西地区的繁盛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用生命诠释了“中国农人”与“开拓者”的精神品格。

(一)一介草民拓展了汉朝的农耕区

在古代中国,小农经济高度发达,国库里八成的银子都来自农业收入。农耕文明的发展,离不开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各式农具。在发明工具的“大咖”中,就有 汉武帝时期的农学家赵过

汉武帝极其重视农业,在他“方今之务,在于力农”的大力倡导下,农业得以恢复和发展,国库渐渐充实起来。征和四年(前89年),赵过在御史大人的举荐下,以一介草民之身,走向了属于他的舞台。汉武帝任命他为搜粟都尉,主要掌管农耕、征粮和屯田等事宜。

▲赵过肖像图(图片来源:道中华资料图)

赵过当官后没有忘本,仍穿一身布衣、撸着袖子、挽着裤腿、背着个锄头,穿梭于田间地头。经过多次实验,他发明了 “代田法”

“代田法”是一种适应北方旱作地区的耕作方法,具体办法是在地里开沟作垄,沟垄相间,将作物种在沟里;中耕除草时,将垄上的土逐一推到沟里,培育作物;第二年,沟垄互换位置。此法在用地养地、保墒、防倒伏诸方面颇有益处,产量“超出常田一斛以上,善者倍之”,取得了“用力少而得谷多”的效果。

《汉书·食货志》记载, 赵过革新了耦耕和耧车等农作工具,“耦耕”的方式是使用“二牛三人”。经历代学者考证,“耦耕”可能是两牛抬杠耕犁,一人扶犁、一人播种、一人覆土耱地。这种方法适应了代田整地、中耕和播种的需要。

▲山东金乡香土堌堆汉墓画像石《牛耕图》,图上面是两牛并行,被驾在犁具上,后面有一人扶犁,一人播种,一人平整土地,前方还有一人用绳牵住两牛。(图片来源:金乡教育发布)

▲徐州睢宁双沟汉墓画像石拓片《牛耕图》,明显也是两牛并驾于一台犁具上。(图片来源:泰州新闻网)

根据考古学和古文字学研究推测,中国自 商代可能就开始使用牛耕。但到了汉武帝初年,牛耕也只限于富豪之家,一般农民仍主要使用木制或铁制耒耜作为农业生产工具。

赵过改进的 二牛抬杠耕作法,可由人控制犁铧入土的深浅,从而实现了深耕,推动了农业经济的整体发展。

▲甘肃高台出土的汉代《二牛抬杠》画像砖(图片来源:甘肃高台县博物馆)

随着大量中原移民迁入河西,赵过革新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农具,成为河西地区农业发展的“加速器”。

以游牧为生业的各族群逐渐农耕化,实现定居生活,以至“ 家家丰足,仓库盈溢”。对于当时的河西地区而言,这是一场农业生产方式的革命。

与此同时,稳定的社会环境为商业贸易的兴盛奠定了坚实基础,使河西的沃野到处有屯田,道路枢纽上分置邮传驿站,朝廷的传令车日夜来往不绝;胡人商贩每天都聚集在边塞的城下交易商货。

(二)76岁将军的“种地攻略”

在甘肃清水县的一处陵园中,一尊汉白玉人物雕像巍然肃立。它身披铠甲,左手秉剑,右手则握书卷,气宇轩昂。这位便是被后世尊称为“屯田鼻祖”的西汉名将赵充国。

他以毕生经历践行了一个道理:真正的国防,不在于构筑固若金汤的高墙,而在于化战地为沃野粮仓。

▲赵充国将军像(图片来源:甘肃省清水县委对外宣传办公室)

赵充国,西汉陇西上邽(今甘肃清水)人,历经汉武帝、汉昭帝与汉宣帝三朝,既是军事家,又是屯田制的倡导者与执行者。

汉宣帝在位时,为保河西长治久安,这位“铁血将军”转行当起了“农技专家”,上书汉宣帝 “以兵屯田”

汉宣帝不忍让古稀之年的赵充国去屯田,便拒绝了他的提议。但赵充国一再上奏,提出屯田对内能省粮食耗费,对外还能增强军事守备,前后上奏三次,阐述屯田的十二种益处。终于,该计划赢得了汉宣帝的首肯。

▲年老的将军赵充国向汉宣帝上书(AI制图)

于是,老将军率士卒开始修渠道。《汉书》记载,他疏浚沟渠,并沿着湟水修了70座桥和水渠,把雪山融水引到戈壁,使千顷荒滩化为良田。

为破解风沙淤塞之困,赵充国 创造性地将中原“井渠法”与羌人的“涝坝”相结合采用“地下渠+地上坝”的复合系统。此类水渠既能防蒸发,又能过滤泥沙。

千年后,郭守敬到敦煌治水时,便是借鉴了赵将军的经验。

此外,赵充国更以远见卓识推行农具革新。他自长安批量采购了“V”型铁犁铧。这种先进的铁器比木犁的耕作效率高三倍,士兵试用后直呼“真香”。

▲西汉铁犁铧、铁犁壁(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与此同时,他首创“耕牛训练营”,推广赵过的“代田法”,不仅教会羌人以牛力代人力耕田,更通过深耕细作使土地肥力递增。这场不见刀兵的“农技革新战”,终以河西“兵戈息而仓廪实”收官。

▲赵充国派人教羌人牛耕(AI制图)

公元前52年,85岁的赵充国在长安病逝。这位将种地变成治国圭臬的老者,用不平凡的人生昭示天下: 真正的强盛,在于民心之同耕。

如今,当身处祁连山下汉、藏、回等民族共同耕种万亩良田,风吹麦浪的声音犹在诉说“将军变农夫”的传奇。两千年风霜洗礼,老将军撒播的种子,早已化作民族融合之树,荫庇着丝路绵延的绿洲。

▲ 甘肃天祝县祁连山下的梯田(图片来源:总台甘肃总站)

(三)赵氏双璧:汉朝新开辟的农耕区

自古以来,河西地区便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场域。在这里,技术大咖赵过发明的“代田法”使河西走廊的各民族过上了家家丰足、仓库盈溢的生活;军事家赵充国施行的屯田制使各民族携手建设和巩固西部边疆。

同饮一江水,共耕万亩田,河西地区用两千年时间证明了,最好的边疆建设,是让不同民族的足印在沃野上踩出最坚实的中国印记。

赵过与赵充国,一农一武,共同推动了河西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进步。各民族在这片区域命运与共、休戚与共的共同体故事不断上演,书写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断演进的辉煌历史。

来源:道中华

编辑:钱轶晨

审核:韩书进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林子祥叶蒨文罕见透露婚姻生活,... 林子祥叶蒨文近日受访时罕见透露婚姻生活。林子祥称自己睡觉需要安静,但叶蒨文却喜欢晚上看电视,最终两人...
主力资金 | 尾盘主力资金巨资... 6个行业主力资金净流入。 9月15日,A股三大指数涨跌不一,行业板块涨少跌多,游戏、农牧饲渔、汽车整...
外媒:反击美加征39%关税,瑞... 综合路透社等外媒报道,瑞士钟表制造商Swatch(斯沃琪)近日推出一款限量版手表,以回应美国对瑞士进...
原创 明... 中华历史与道教的传承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诸多思想体系交织碰撞。而在这其中,“道...
原创 无... 清朝的各省官员按照品级和职务的不同,分为封疆大吏、地方大员以及中下级官员等多个层次。在这个体系中,通...
助力非遗薪火相传——“曹路故事... 近日,“曹路故事”创作训练营开营仪式在曹路历史文化馆举行。“曹路故事”创作训练营旨在挖掘和传承曹路非...
原创 张... 搜索“张飞”名字时,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出来的,往往不是古老的《三国演义》,也不是那位英勇无敌、令人敬畏...
原创 我... 孙中山先生被中国国民党尊奉为“国父”,并被中国共产党视为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他的伟大历史地位在中国...
14世纪末至15世纪中期欧洲危... 1493 年巴塞尔的木刻插图,出自《 纽伦堡纪事簿 》 / 维基媒体共享资源 到1300年,人口增长...
再勘秦始皇陵,考古队挖出两只栩... 秦始皇陵里可不只有威武的兵马俑,还有活灵活现的仙鹤!2001年,始皇陵的K0007陪葬坑里,出土了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