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宁县的起义与湘军的崛起
新宁县,位于湘西南,这里山清水秀,风光旖旎,历史悠久。作为湘军楚勇的发源地,这片土地不仅培养了许多名将,如刘长佑与刘坤一,他们曾在新宁县度过重要的青少年时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他们成为湘军中的知名人物之前,曾发生过一场震惊整个清朝的事件,这让两位青年从新宁县步行赶到宝庆府衙密报。当时,发生了一位当地人领导的起义,他带领数千人攻破了新宁县城,甚至杀死了县城知县并释放了监狱中的囚徒。此事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段历史。
起义的导火索与起义军的崛起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新宁的瑶民雷再浩以清莲教传徒为名,组织了“棒棒会”,发动了一场反清起义。尽管很快便遭到了清朝派遣的军队镇压,但在这次起义的队伍中,水头村的李沅发已成为了一个关键人物。两年后的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李沅发再次发起了起义。起义的根本原因在于新宁一带灾难不断,庄稼歉收,尤其是富豪地主的横行霸道,百姓苦不堪言。李沅发便在此时兴办了“把子会”,提出“劫富济贫”的口号。新宁县知县万鼎恩得知此事后,立即采取行动,逮捕了“把子会”的重要成员杨昌实与李世英。然而,民众对这种压迫愈加不满,加入“把子会”的人数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大幅上升。
1847年10月13日夜晚,李沅发再度起义,带领300余名“把子会”成员分三路进攻新宁县城。短短几天内,新宁县城便被攻破,万鼎恩知县遭到杀害,监狱中的囚犯也被释放。随着起义军的壮大,他们的队伍在几天之内由300人猛增至2000余人。就在这时,刘长佑和刘坤一,这两位新宁的名人,赶紧从新宁县步行赶往宝庆府报变。当时的知府张镇南得知后,立即命令刘长佑和刘坤一回到新宁招募团练,可以说,这正是湘军楚勇在新宁土壤上生根发芽的起点。当时,江忠源已经开始组织刘长佑等人办团练,后来湘军的楚勇便成了重要的力量之一。
清军围攻与起义军顽强抵抗
知府张镇南得知起义爆发后,迅速组织官兵围攻起义军。然而,尽管清军在围困起义军长达20多天,但始终未能取得决定性进展。此时,常德提督英俊与长宝道台杨炳堃也率领兵力增援新宁,然而,起义军士气高涨,奋勇抵抗,始终未能被击败。然而,困于长期围困,粮草严重不足,起义军不得不于1849年11月29日夜间突围,撤离新宁县城,向南乡逻尧峒进发。在撤退的过程中,雷登甲与李承英也积极招募了200多名人马,继续为起义军提供支援。
12月4日,起义军在逻尧峒成功迎战清军追兵,狠狠地打击了敌军。包括守备熊钊、经历刘炳南等在内的数百名清军被击杀,起义军成功反击并保持了阵地。新任知县戚天保立即命令各乡绅士邓树堃、邓新科等人招募500乡勇,并指示他们协同衡阳的标兵驻守深冲。
《新宁县志》与地方历史
如果你想深入了解新宁县的历史,这段记载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窗口。我自己收藏了一本《新宁县志》,这是1995年新宁县官方组织编撰的第一版地方志。这本志书记录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里面不仅有许多罕见的老照片,还有各种历史统计图表,是研究新宁县历史以及了解新宁人民性格的宝贵资料。对于那些喜欢地方志或历史的人来说,这是一本值得细细阅读的好书。
起义军转战与清朝的合围
1847年除夕夜,李沅发的起义军再次发动猛烈攻击,数千起义军攻陷了清军的标兵营垒。此后,起义军转战广西,兵力也迅速壮大,超过3000人。在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起义军在湖广交界的傅素一带与清军遭遇,成功击杀副将玛隆阿,并缴获大量军火,乘胜推进至广西的古宜、龙胜等地。随着起义军的迅速壮大,越来越多的贫苦百姓加入了他们的队伍,导致声势愈加浩大。
然而,随着清王朝决定联合湖南、广西和贵州三省联手剿灭起义军,李沅发带领起义军再次陷入困境。起义军在广西怀远、融县、永福、阳朔、维容等地频繁与清军作战,虽然屡次取得局部胜利,但始终未能扭转局势。四月,起义军趁湖南守备空虚之际,再次试图夺回新宁县城,但他们的攻城计划未能顺利进行。在金紫岭一带,起义军遭到了戚天保和清军的围攻,最终,起义军因寡不敌众,损失惨重。
李沅发的被捕与起义的彻底失败
起义军损失惨重,李沅发也在四面围困下败退。最终,李沅发在逃亡过程中不幸跌落山崖,被捕。至此,这场声势浩大的李沅发起义宣告彻底失败。
这段历史的波澜壮阔,不仅仅展现了新宁县人民的抗争精神,也为湘军的崛起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