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4年,张角高声喊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此话一出,太平道信徒纷纷响应,犹如风起云涌,一场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即将展开。这场起义,史称黄巾之乱,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
黄巾军并非一场简单的地方叛乱,张角的太平道自其创立以来,经过数年的传播,已经遍布大江南北。张角将信徒划分为三十六方,分别设立渠帅,覆盖了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个州的广大地区,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组织结构。其目的明确——一鼓作气,推翻衰弱的汉朝。在起义的第一个月内,全国七州二十八个郡相继爆发起义,整个帝国仿佛被洪流吞没,变成了一片战区。
尽管黄巾军装备简陋,战斗力较弱,但人数庞大,动辄数万十万的规模足以让任何州郡长官束手无策。起义初期,黄巾军如猛虎下山,势如破竹,许多地方纷纷失守,震动了洛阳。
尽管汉灵帝派遣皇甫嵩等将领进行镇压,并迅速击败了张梁、张宝,斩首十万余人,甚至在破棺戮尸后将张角的头颅送回洛阳,在名义上平息了黄巾之乱,但黄巾军的残余势力并未彻底消失。各地仍有零星的黄巾军残部,他们隐藏在山林之间,伺机而动,稍有官军松懈,便立即发动袭击,局势始终无法完全控制。
其中,最为强大的便是张燕所率领的黑山军。张燕,本是常山真定人,黄巾之乱爆发后,他便投身起义,组建了自己的队伍。常山郡位于太行山脉的边缘,地理位置为张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游击战条件。他的部队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了当地最为强大的黄巾军之一,兵力一度达到一万人,成为一方霸主。
张燕最初并非姓张,而是姓褚,名叫褚燕。之所以改姓张,是因为他结识了另一位黄巾军领袖张牛角,两人一见如故,结为兄弟,合兵一处,共同作战。在公元185年,他们的第一战发生在瘿陶县,原本防守薄弱,但不幸的是,张牛角在进攻过程中受伤致命。在临终前,张牛角郑重宣布:“必以燕为帅。”他希望张燕接管自己的队伍,继续领导大家。
张燕感动不已,立刻决定改姓张,从此成为“张燕”。此举不仅是对兄弟的尊重,也有其战略考量。黄巾军的起义源自张角创立的太平道,而太平道与张道陵创立的道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张姓在黄巾军中具有较高的号召力。因此,张燕改姓张,意味着他能更好地团结信众,扩大势力。
张燕凭借其灵活的战术和不懈的努力,迅速建立了自己的影响力。他的绰号之一便是“飞燕”,因为他的身手如燕般轻盈迅捷。其他人也称他为“褚飞燕”,表现出对他战斗能力的认可。
黄巾起义从公元184年爆发,到同年11月基本告一段落,尽管张角三兄弟死于战斗,各地的黄巾军势力并未消失,反而在一些地区愈发猖獗。常山、赵郡、中山等地的黄巾军尤其活跃,这些地区多为太行山脉环抱,地理形势极有利于黄巾军的隐匿与活动。通过山区的联系,他们能够在短时间内集结、转移,灵活作战,令汉朝的官军束手无策。
根据史书记载,当时太行山脉一带的黄巾军部队众多,人数从几千到数万不等,其中以张燕的黑山军最为强大。尽管史书上有夸张的说法,称其拥有“百万大军”,但考虑到山区粮食稀缺,这个数字显然有水分,估计实际兵力应在几十万左右,这仍然是一支庞大的力量。
面对朝廷的压力,张燕决定向汉朝请求招安,获得了“平难中郎将”的官职。朝廷希望通过收编这支力量来平定黄巾之乱,而张燕则认为留在太行山脉,手握兵权,才会得到朝廷的重视。因此,他继续以太行山为根据地,管理着当地的事务,甚至每年向朝廷推荐孝廉,选举吏员。这种“山匪”竟然能够举孝廉,实属史上罕见。
不久,董卓废立帝制,关东联军讨伐董卓,张燕也加入了支持汉室的一方。然而,张燕的部队在公元190年与袁绍的军队发生冲突,导致与袁绍的矛盾加剧。袁绍派曹操进攻东郡,黑山军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打击,虽然张燕的部队一度坚守,但终究未能抵挡住袁绍联军的进攻。
然而,张燕并未因此沉沦。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继续带领黑山军与袁绍的部队对抗,甚至与公孙瓒、臧洪等人联手,展开了艰苦的斗争。但命运并不总是眷顾他,公孙瓒和臧洪相继死于战争,张燕的部队也损失惨重。
尽管如此,张燕依然没有放弃,经过几年的积蓄力量,他开始与袁绍对抗,并最终取得了局部的胜利。经过长时间的消耗战,他逐渐站稳了自己的脚跟。
当曹操统一北方后,张燕意识到自己再无发展空间,便选择向曹操投降,带领黑山军归顺了新兴的曹魏政权。曹操给予张燕一定的封赏,让他在邺城享受安定的晚年生活。张燕最终以“安国亭侯”的身份安度晚年。
那么,张燕算是失败者吗?如果从常规意义上看,张燕的崛起、奋斗及最终的归降似乎是一种失败。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张燕带领黄巾军从山林走向正规军,最终过上了安稳的生活,甚至为曹操带来了大量人口和资源。从这个角度来看,张燕的最终结局,也可以说是一个成功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