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在总后勤部进行了一次重要的人事调整,邱会作被任命为部长。刚上任时,他对总后的各个业务部门实施了较大幅度的改动。他深知,我军的后勤体系是从苏联军队中搬过来的,认为其架构并不符合我军的实际需求。他指出,业务分工过于细化导致问题处理起来牵扯的面幅广,结果不仅增加了各部门之间的相互扯皮,还降低了工作效率。
在60年代初,邱会作对总后勤机关进行了多次精简,试图从根本上优化组织架构。他把原有的十三个部门合并为九个,经过整编,人员也从2500多人锐减至1200多人。之前,指挥部门被称为参谋,政治部门称为干事,而后勤部门则称为助理员。邱会作决定将助理员的称谓改为参谋,并在1962年的全军装备编制会议上明确提出了这一计划。他认为,司令部的行政指挥部门和总后司令部的助理员都应统一称为参谋。
对此,主管全军装备及行政工作的副总长张爱萍提出疑虑,直接问道:“这样不会弄得一团糟吗?”他认为,过去打仗的部门称为参谋是容易理解的,而干事和助理员的称谓也代表着不同的领域,如果统统改成参谋,作战单位与非作战单位的区分就模糊了。邱会作毫不犹豫地回应:“乱什么套?难道后勤的人员改叫参谋就会陷入混乱吗?这也未免太小题大做了。”此番话语气激烈,身为副总长的对方显然并未料到邱会作会如此直言,实际上在职级上他是上级,理应就称谓的变更提出更有条理的方案,而不是直接反驳。尽管上级采纳了他的意见,但是提出的疑问让他显得颇为焦虑,这显然不是第一次发生这种情况。
在总政部安排老干部到总后勤部时,他也曾与肖华发生争执,而对方则是军委副秘书长兼总政副主任。邱会作直言不讳地表示:“如此优秀的干部,为什么不分配到总政工作呢?”在一次筹设后勤学校的过程中,当总政副主任徐立清提出他的看法时,邱会作依然没有留情;在干部的任免会上,他还曾对甘泗淇副主任表达过不满。他坚信自己所提的意见和建议是准确无误的,毫不容忍别人提出质疑。
关于将助理员改为参谋这件事情,作为主管干部的同事们也只能理解情况后给予反馈。而罗瑞卿总长在了解情况后支持了他的意见,认为应该统一称谓,将各种职务统一整合。此时,邱会作似乎已然觉得上级对他的支持就是对他决策的肯定。
此外,邱会作也考虑到司令部核心部门的名称问题,认为“计划处”这一名称显得与其实际功能不符。经过深思熟虑,他终于想出了一个更为贴切的名字——“作战勤务保障处”,更名后他自信其准确性,随即向刘帅请示并获得了认可。由此可见,他的思维极具前瞻性。
在供应部的命名上,他的主意也颇具特色,尽管有人建议叫“供给部”,他却并没有同意。他有着足够的自信,这不仅源于他身为军委办公会议成员的身份,能够参与到军委的日常工作当中,也因上级之前对他工作表现出的强大支持。被推荐担任部长的他,作为一名准兵团级干部,能够被中央首长任命,实属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