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本文之前,诚邀您点击“关注”按钮,以便我们今后能持续为您推送类似文章,并便于您参与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创作的动力源泉。
文 | 张润晨
编辑 | t
日本,作为与中国一衣带水的邻国,已经与中国有着数千年的交情。两国历史上,彼此的文化和思想相互交融。古代,日本向中国学习,而近代则是中国向日本学习,形成了一段复杂的师生关系。然而,尽管如此,中日两国的关系历来并不平顺,反而在许多历史阶段充满了紧张与对抗。
进入近代以来,尤其是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急速走上现代化道路,并逐渐崛起为亚洲的第二大强国。这时,日本政府开始实行所谓的“大陆政策”,认为日本这个岛国由于自然资源和市场的限制,发展空间非常有限。为了成为世界强国,日本的统治者认为唯一的出路就是进入中国,进而扩展其版图。这一战略理念与威廉二世的“阳光下的土地”不谋而合,而日本的“阳光下的土地”便指向了中国。然而,由于幕府时期长期实施闭关锁国政策,日本对中国的了解极其有限,甚至在地理、历史等方面的认知远不如英国。
为了弥补这种信息差距,日本开始在中国展开大规模的间谍活动。1871年,日本成立了“间谍队”,并在1889年建立了“陆地测量部”。这两个机构的主要任务便是搜集关于中国的各类情报,尤其是在军事和地理方面。可以说,在甲午战争之前,甚至在侵台战争期间,日本的间谍就已经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日本间谍的情报收集,几乎到了精确到每一座山头、每一口井的程度。他们绘制的地图,比中国自己制作的地图更加详细,这为后来日本的军事行动提供了至关重要的依据。
不仅如此,日本在中国设立了多个间谍机构,这些机构通常伪装成药房、学术机构等,进行信息的收集和传递。例如,泫洋社伪装成了乐善堂药房,而日清贸易研究所则实质上是为日本政府收集中国的贸易信息。这些间谍通过自己的掩护身份,在清朝官场中建立了庞大的情报网络。甲午战争期间,李鸿章的许多亲信已被日本间谍收买,甚至李鸿章的外甥、天津军械局的书办刘棻也在为日本收集情报。可以说,甲午战争的失败,绝不仅仅是因为武器的劣势,情报的严重缺失也是导致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实,清政府对于现代情报的认知几乎为零,日本的情报战几乎是“降维打击”。
民国时期,虽然日本的间谍活动继续存在,但与过去最大的不同在于,很多日本间谍直接伪装成中国人,隐藏在中国社会的各个角落。这些间谍学会了流利的中文,甚至在外形上与普通中国人几乎无异。许多伪装成普通市民的日本间谍在中国结婚生子,融入到社会中,担负着收集情报、传递信息的工作,逐步形成了庞大的情报网络。
此外,随着北洋政府的建立,许多曾在日本留学的中国军阀和高层官员与日本有着深厚的关系。因此,许多日本间谍轻松地以军事顾问或军队教官的身份渗透到中国的军队中。这些“顾问”其实就是半公开的间谍,很多军阀明知这些“顾问”的真实身份,却因为他们的最大敌人是其他军阀,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例如,日本著名间谍坂西利八郎,他曾担任日本大使馆副武官,并被武官青木宣纯推荐给袁世凯担任军事顾问。青木宣纯曾被袁世凯称为“唯一值得信任的日本人”,但实际上,青木本人也是日本间谍。
坂西利八郎不仅在袁世凯身边活动,他的影响力还波及到了其他北洋政府的高层。冯玉祥、段祺瑞、张作霖等人都与坂西利八郎有着良好的关系,可以说,坂西利八郎几乎是北洋政府的“固定搭档”。在当时的中国,很多军阀身边的“顾问”实际上都是日本间谍,这些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的军事和政治决策。第二次直奉大战的一部分背景,也与日本间谍的操控密切相关。
在民国时期,除了日本间谍,还大量吸纳了白俄作为间谍,为日本效力。许多白俄军事人员成为了北洋军阀的雇佣军,甚至一度帮助军阀占领了从山东到上海的多个省份。这些白俄在中国的商业活动也影响了日本在华的经济布局,特别是在上海的租界,他们的活动成为了日本收集英美情报的一个重要渠道。
然而,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尤其是在1970年代以来,中国加强了对间谍活动的打击,特别是在经济开放和全球化进程中。日本在中国的间谍活动一度遭遇重创。随着美国在二战后占领日本并建立了特务机构“加农”机关,日本间谍逐渐转向国内活动。1952年,日本在美国的支持下,建立了“内阁调查室”,开始收集情报,特别是对中国的情报,但由于当时中国特殊的国际环境,这一目标难以实现。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大量日本资本和企业进入中国。如今,许多日本公司在中国设立了办事处,而这些公司也成为日本间谍活动的“温床”。到2023年,在华的日本人已达到11万,占外籍人口的相当一部分。可以想象,其中不乏间谍活动的参与者。此外,曾在日本接受过教育的中国人,也有可能被吸纳为日本间谍,进行对华情报活动。例如,袁克勤在日本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后,长期从事对华间谍工作,直到2019年因间谍罪被国安逮捕。
今天,尽管间谍活动在中国的打击力度极大,但日本仍然在不断地通过各种手段收集中国的军事机密和地理信息。日本的间谍活动并没有完全消失,而是潜伏在许多领域中,依然是中国安全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参考资料:
朱继光. 日本间谍的对华渗透与1924年“北京政变”[J]. 文史天地, 2024, (03): 8-13.
宋玉红. 揭秘抗战时期日本间谍组织在华的活动[J]. 档案天地, 2015, (10): 13-16.
朱继光. 北洋时代的“不倒翁”:日本间谍坂西利八郎[J]. 文史天地, 2020, (03): 3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