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以其显赫的政治成就,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影响深远的帝王,因此他被后人誉为“千古一帝”。然而,这位权倾一时的帝王却死得颇为蹊跷,而他的儿子们也没有一个善终的。
根据史籍记载,秦始皇共育有二十多个皇子,但由于他实行了郡县制,所有的皇子都没有被封为诸侯的机会,因此他们无法在政治上拥有太多话语权,也就没有留下太多记载。历史上唯一被详细记载的四位皇子分别是长子扶苏、幼子胡亥,以及公子高和公子将闾。而这四位皇子的结局都极为悲惨。
首先说说扶苏。秦始皇死后,权臣赵高伪造圣旨,令扶苏误信并最终自尽。接着是公子高和公子将闾,他们分别为保家族平安或因被赵高陷害而选择殉葬或自刎。至于胡亥,他继位后施行暴政,导致民怨四起。在刘邦起义爆发时,胡亥在赵高的逼迫下也走上了自尽的道路。
这四个儿子中,秦始皇最为宠爱和看重的无疑是长子扶苏。他不仅拥有出色的军事才干,而且为人宽厚仁爱,且具有相当的政治眼光。然而,即便如此,秦始皇也曾对扶苏心生不满,因为扶苏曾在一次重大事务中公然反对过他。
事情发生在秦始皇痴迷于寻求长生不老药的那段时期。为了寻求永生,秦始皇命令方士卢生和侯生四处寻找仙药,然而他们多年的努力未见成效。公元前212年,卢生和侯生终于忍不住开始发泄心中的不满,私下里对秦始皇进行了猛烈的批评。他们认为秦始皇自负刚愎、极度贪权且沉迷于长生不老,而这番言辞很快传到了秦始皇耳中。
大怒之下,秦始皇将愤怒发泄到其他方士身上,斥责他们欺骗财物、违背君命。最终,460多名方士被关押,许多人在酷刑逼迫下互相揭发。随着秦始皇准备对这些方士进行活埋时,长子扶苏不顾风险站了出来劝阻父亲:“如今天下尚未稳固,边疆百姓尚未归顺,若陛下如此重刑处置这些人,恐怕会扰乱天下安定。”
然而,秦始皇当时气愤难抑,根本不想听儿子的话,反而认为扶苏在对抗自己,心中更加不悦。于是,他愤而将扶苏贬至遥远的边塞,协助大将蒙恬修筑万里长城。秦始皇死后,他或许从未想到自己这一决定,竟导致了扶苏的不幸结局。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开始了他生平第五次的大巡游。尽管他喜欢巡游,彰显自己的威风,但这一次,他的内心却是满满的恐惧。原因在于,前一年发生了三件离奇的事。
第一,天象异常,火星(荧惑)靠近了心星(天蝎座中的一颗最亮的星),而古人认为心星代表帝王星,若火星靠近心星,意味着帝王的命运将受到威胁,甚至是死亡。第二,天降陨石,而陨石上刻着“始皇死而地分”的字样。第三,秦始皇收到了八年前祭江神时所赠的玉璧,并且收到一段话:“今年祖龙死”。
这三件怪事让秦始皇心生恐惧,尽管他努力向别人解释这些现象不关他自己,但心里仍然感到不安。于是,他决定找占卜师占卜,结果被告知必须迁徙一些百姓,并出巡一番。于是第二年,他就开始了这次巡游。
然而,秦始皇的恐惧并没有错,巡游途中,他在平原津突然病倒,且病情危急。意识到自己命不久矣,他立即写下遗诏,宣布将皇长子扶苏立为太子,并命人赶回京城准备他的丧事。但遗诏还未送出,秦始皇便去世了。
遗诏和玉玺落入了赵高的手中。此时,赵高、李斯与胡亥结成了同盟,决心将扶苏排除在外。因此,他们伪造了遗诏,派使者将其送到边疆的扶苏手中。在伪造的遗诏中,扶苏被指控“守边无功”“诽谤朝政”“谋立太子”和“不孝”。其中,尤其是“谋立太子”这一罪名完全没有根据,毕竟扶苏是长子,本应理所当然继承帝位。
扶苏收到伪造的遗诏后,毫无疑虑,痛哭流涕,便准备自尽。大将蒙恬在此时劝告他:“仅凭一纸诏书,岂能确认这是父皇的真实意思?我们应该亲自去见秦始皇。”然而扶苏已经完全无法听进去这些劝告,最终选择了自尽。
扶苏死后,蒙恬也被赵高等人囚禁,等待命运的安排。赵高等人得知扶苏死讯后,立即带着秦始皇的尸体返回咸阳,宣布了秦始皇的死亡。胡亥顺利继位,但他心里始终不安,担心自己的兄弟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因此开始大开杀戒,残害手足。
然而当涉及到蒙恬时,胡亥却有所迟疑,毕竟蒙恬是秦朝的大将,他的支持对胡亥来说至关重要。赵高趁机煽动胡亥,说蒙恬的弟弟蒙毅不支持他登基,蒙恬定不会站在他这一边。胡亥听信了赵高的话,最终将蒙恬和他的弟弟蒙毅赐死。
赵高为何如此对待蒙家兄弟?史料记载,赵高曾在一次犯错时被蒙毅依法审判,蒙毅公正无私,将赵高送上了法庭。赵高心生怨恨,发誓要报复蒙家。于是,赵高不惜一切代价,实施了对蒙家兄弟的致命打击。
在赵高、李斯和胡亥的权谋操作下,秦朝迅速加速了衰亡的步伐。扶苏和蒙恬这些忠诚的臣子却不幸丧命,秦朝的灭亡似乎也变得不可避免。有人认为,如果扶苏继位,或许能够延续秦朝的统治,但历史学者认为,扶苏虽然才干出众,但过于愚忠,缺乏政治谋略。如果扶苏能亲自去见秦始皇,可能就能识破阴谋,消除赵高的威胁,改变历史的进程。
然而历史往往并不会如我们所愿,胡亥、赵高和李斯的结局,也许就是对那些想操控历史之人最好的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