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北一步错棋,最后满盘皆输。”
众所周知,蒋中正(老蒋)爱写日记,几乎在一生的每个阶段,他都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心情感想以及对重要事件的深刻反思写入日记中,数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在他的日记中,不仅有他对周围人物的评价与批判(例如对马歇尔和李宗仁的辱骂),还详细记录了他对多次重大战争的回顾与总结,其中包括辽沈战役的失败原因。老蒋在日记中明确表示,自己在辽沈战役中的失败,最直接的原因是未能及时撤回精锐部队。
那么,这一反思真的是失败的关键所在吗?
早在抗日战争未完全结束时,老蒋就已经明确意识到,共产党正在悄悄积蓄力量,准备在未来与国民党展开角逐。在他的心目中,“一山不容二虎”,这一念头始终未曾改变,直到他生命的最后阶段。他对共产党日渐强大的局势心存忌惮,逐渐视其为最大威胁。
而共产党对此也早有察觉。尽管他们始终警惕老蒋的动向,采取防备姿态,但也在尽全力向国民党示好,希望通过和谈修复两党关系,以期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然而,国民党的回应冷淡,甚至冷若冰霜。抗战胜利后,共产党一方面积极推动和谈,另一方面则为应对老蒋的可能行动提前做好了准备——他们迅速在东北布局,派遣精锐部队和干部进入,并将大量南方部队调回北岸,以防国民党突然发起进攻。
这些部署反映了当时共产党对东北的战略重视:他们深知,这片富饶的土地一旦掌握在手中,将为战争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东北不仅土地肥沃,适宜农业生产,尤其是对军队至关重要的粮食保障外,还有丰富的煤铁矿产资源,这些都具有巨大的战略价值。而且,东北地区在抗日战争期间因日俄两国的开发,工业基础也相当扎实,铁路网络发达,成为了双方争夺的关键。
曾经在九一八事变中,老蒋为了维护自身权力,不惜将东北拱手让给日本,极大地丧失了对该地区的控制权。尽管如此,老蒋并未因此反思对东北的失去,反而将更多的政治资本和权力从经济较为发达的南方城市中汲取,因此对于东北的重视程度始终不足。
抗战结束后,蒋中正的政治野心逐渐显现,特别是在对共产党日益强大的警惕中,他更加迫切地想要消除这一威胁,认为只有打击共产党,才能确保自己的统治地位。而对于东北的战略价值,他的认识却依旧迟缓和片面,直到这一时刻,东北才真正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毛泽东早已意识到,控制东北意味着占据了战争的先机,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当时,蒋中正对东北的重要性尚未完全觉醒,但国民党内不少人已经意识到,必须在共产党之前占领东北,以便确保整个局势的有利掌控。于是,蒋中正决定派兵进入东北,然而接下来的一系列错误决策,使得这一机会错失。
在国民党内部,许多人建议让张学良回东北,毕竟他对东北情况了如指掌,若由他率兵北上,必能有效遏制共产党。然而,蒋中正出于对张学良“可能反叛”的担忧,始终不肯释放他,而是派出了对东北局势毫无了解的熊式晖作为领军人选。熊式晖虽然有丰富的作战经验,但对于东北的地理环境和政治局势缺乏了解,结果,他的指挥能力与实际状况严重脱节。
老蒋又做出了一步险棋:为了避免熊式晖掌握实权,决定将自己的心腹杜聿明派去东北,作为实际的指挥官。这种安排导致了两位大将间的摩擦,导致指挥系统不畅,决策执行起来困难重重。
尽管如此,蒋中正依然没有放弃对东北的控制,调派了精锐的“新一军”和“新六军”两支部队前往东北。这两支部队装备精良,战斗经验丰富,特别是有大量曾留学美国的将领。然而,局势并没有按照蒋中正的预期发展,国共双方在东北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尤其是在山海关战役后,双方的冲突不断升级。
国民党虽然依靠美式装备在初期获得了一些胜利,但由于组织协调不足,战斗中频繁出现重大伤亡。国军的补给线过度依赖美国的后勤支持,这导致他们在战斗中得以保持优势,但在几次大规模作战后,弹药短缺的危机显现,战力逐渐下降。
与此同时,国民党在东北的统治并不稳固,军队的掠夺行为使得民众与其产生了极大的敌意,百姓的支持逐渐流失。国军的后勤和供应体系开始崩溃,腐败问题也愈发严重,军队的士气低落,无法长时间保持战斗力。
尽管我军面临许多困难,但始终没有遭遇致命打击。相反,蒋中正在东北战局中的失误逐渐暴露,他开始意识到国军可能无法维持东北的控制,但却始终未能作出果断的撤退决定。
当国军在东北失去主动权后,蒋中正决定派卫立煌接管东北战局。然而,卫立煌抵达时,东北的战局已经不可挽回,蒋中正依然坚持让国军“死守”东北,这一决定将国军彻底推向了深渊。
卫立煌的战略本可暂时保存实力,但蒋中正坚决要求他前往锦州进行防守。最终,锦州失守,国军彻底溃败。在这一过程中,蒋中正依旧将失败归咎于卫立煌,认为是他未能把握好时机,导致了国军的彻底失败。然而,老蒋在日记中也承认,最大的错误在于没有及时撤回部队。
实际上,即便蒋中正早早撤出部队,国民党也未必能获得最终的胜利。那时的国民党,已经在腐败与民众对立的深渊中挣扎,根本无法赢得战争的最终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