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时期的皇帝中,能为历史留下浓重一笔的君主不多,尤其是那些能流芳百世的皇帝,更是屈指可数。然而,南宋的第二任皇帝赵昚,却无疑是其中的一位杰出人物,他被历史称为一位明君。赵昚在继位后,不仅帮助岳飞平冤昭雪,恢复了其忠臣的形象,还做了许多有益于国家和民众的重大决策。尽管其中有一件“凶残”的事情看似冷酷无情,但它无疑为南宋延续了几百年之久,成为其命运的转折点。那么,在赵昚统治期间,究竟有哪些举措堪称典范,那个被视为“凶残”的决策又是如何确保南宋的未来?
赵昚是宋高宗赵构的养子,同时也是赵匡胤的第七世孙。由于宋高宗赵构并无亲生子嗣,便选中了赵昚继承皇位。赵昚的血脉直接连接至宋太祖赵匡胤的宗亲,这也让宋朝的皇位再次回到了赵匡胤的血脉之中。那么,历史上是如何发展到这一地步的呢?原来,在赵匡胤建立了北宋后,国家逐渐稳定,经济恢复,百废待兴。然而,随着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发动政变篡位,成为宋太宗,宋朝的皇位便转到了宋太宗的后嗣。民间曾流传“太祖之后,再无天下”的说法,却未曾料到这句话竟成了现实——1126年,金兵侵入北宋,发生了“靖康之变”。
在这一灾难之后,宋徽宗的九子赵构逃至南京称帝,为了维持宋朝的统治,他定国号为“宋”,史称“南宋”。但南宋的起步并不顺利,外有金兵虎视眈眈,内有朝廷腐败危机重重。在这一动荡的时期,忠臣良将的出现成为了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岳飞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以忠诚与勇气在战场上屡次击退金兵,收复失地,立下赫赫战功。然而,正当岳飞即将带领南宋实现统一时,因皇帝的猜忌和宰相秦桧的陷害,岳飞被冤枉入狱,并最终含冤去世。这一事件震动了整个朝廷,令士气一度低迷。直到赵昚即位,他才为岳飞平反,恢复了岳飞的名誉和官职,长达二十年的冤屈终于得以昭雪。
赵昚于1162年被立为皇太子,并于同年6月继位,成为南宋的第二任皇帝。他的即位标志着宋朝皇位重新回到赵匡胤的血脉中。据说,赵构早已决定禅位给赵昚,这一决定使得赵昚感动至深,他眼含热泪地拒绝了这一提议,但最终还是接受了传位之事。赵昚继位后的第二个月,便招募了主战派的老将张浚,开始谋划恢复江山的战略,并采纳了史浩的建议,为岳飞平冤昭雪。赵昚不仅恢复了岳飞的原官职,还赦免了因为岳飞冤屈而流放的家属。
然而,赵昚的执政面临着诸多困难,特别是南宋的经济困境和朝廷内部的腐败问题。即便岳飞等忠臣为国家建立了短暂的和平局面,但国内百姓依然生活困苦,甚至连官员也时常为生计忧心。国家的财政捉襟见肘,百姓疾苦。然而,正是在这个艰难的时期,赵昚做出了一个被称为“凶残”的决策。他决心继续与金军作战,决定发动北伐,并任命张浚为北伐主帅。这一决定被称为“隆兴北伐”。
然而,南宋的经济状况已到了十分严峻的地步。制造兵器需要大量的工匠,而当时工匠的数量已经减少到极限。原本有五千名工匠,到赵昚时期只剩下了八百名。这些工匠的劳动力极其有限,兵器的生产跟不上战争的需求,导致士兵们的作战能力大打折扣。没有足够的兵器,又如何与金军对抗,如何收复失地呢?
这场北伐开始得较为顺利。张浚派遣李显忠率军渡江,先后收复了灵璧、虹县等地,甚至攻占了宿州。然而,这场北伐并没有持续多久。当金军反应过来后,迅速发起反击,金军左副元帅纥石烈志宁亲自率军出征,击退了宋军的进攻,并对宋军进行围攻。李显忠虽然奋力抵抗,但最终敌军人数众多,宋军在宿州败北,遭受重大损失。第一次隆兴北伐宣告失败。
这次失败给赵昚带来了深刻的教训,他开始反思战争失利的原因。最大的原因是朝廷内部的腐败,导致了军队的低效和士气的低落。此外,兵器短缺、将领不振等问题也暴露无遗。为了弥补这一局面,赵昚决定采取“残忍”的手段,整顿朝廷,惩治贪官。他恢复了严苛的考核制度,任用贤能之士,清除一些无能的官员。与此同时,赵昚还严控外戚干政的局面,避免权臣专权,防止像秦桧那样的宰相结党营私,祸乱朝纲。
赵昚不仅在政治上进行了改革,还注重调整官员的任用结构。他发现,大多数官员都愿意做京官而不愿做地方官,于是他着手改革,提拔了更多地方官员,逐渐缓解了地方治理的困境。赵昚的这些措施,虽然看似残酷,却有效地恢复了南宋的秩序,并为南宋的稳定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正是由于赵昚的治理,南宋在之后的岁月里得以繁荣,延续了几个世纪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