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秦始皇嬴政,几乎没有人不熟悉这位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帝王。作为千古一帝,他不仅成功统一了六国,还留下了许多至今未能解开的谜团,其中最令人叹为观止的便是兵马俑。
兵马俑,堪称考古界的奇迹,每一尊都栩栩如生,宛如真人!据说,秦始皇当年为了在地下继续统治自己的帝国,命令工匠们按照秦国士兵的真实面貌,精心打造了这支庞大的地下军队。这意味着,兵马俑坑里每一张面孔,都能在秦国的士兵中找到原型。
令人惊叹的是,最初出土时,兵马俑并非现在所见的灰头土脸。传说它们的肤色呈现肉粉色,面部的细节清晰可见,盔甲上的装饰也异常精致,堪称完美的艺术品。可惜,由于保存不当,许多兵马俑的表面遭到氧化,颜色变得暗淡,最终呈现出了如今的灰色面貌。不过,尽管如此,即便是“灰脸”的兵马俑,其五官与现代人相比,也依然显得格外精致,尤其是与西安本地人相比,简直如同同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当然,这只是一个轻松的玩笑,但它也从侧面反映出,兵马俑的制作技艺确实惊人,至今依然能看到与现代人如此相似的面容。
因为兵马俑与真人的相似度极高,民间一直流传着一种说法,认为这些兵马俑是由活人制成的。毕竟在那个科技还不发达的时代,要打造出如此栩栩如生的陶俑,确实需要相当高超的技艺,也难怪会有人怀疑是用活人做成的。不过,今天我们探讨的重点,並不是兵马俑的制作工艺,而是一个更加神秘的现象——在众多兵马俑中,居然有一尊的面容是绿色的!
这尊绿色面孔的兵马俑,位于二号坑东北部的跪射俑阵中,因其独特的肤色,成了人们口中的“绿脸男”。更奇特的是,这尊兵马俑的绿色仅仅出现在面部,身体的其他部分与普通兵马俑一样,保持正常的肤色。这个现象真是让人匪夷所思,不得不让人感到好奇。
由于“绿脸男”的特殊性,它成为了考古学家们的珍宝,并且长期禁止出国展出,直到2008年陕西历史博物馆新馆建成,才正式对外展出。从那时起,每天都有大量游客专程前来,只为亲眼目睹这尊神秘的绿脸兵马俑。
那么,为什么“绿脸男”会是绿色的呢?难道是工匠在制作过程中不小心弄翻了调色盘吗?对此,专家们给出了多种各异的解释。
首先,有人提出了一种看似合理的解释——“变色说”。他们认为,随着“绿脸男”埋藏在地下两千多年,时间的推移自然导致了它变色。听起来有些道理,但很快就被学者们否定了。因为兵马俑的材质本身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颜色,而且它们都深埋地下,几乎没有氧气,根本无法发生氧化反应。如果真发生氧化,那也应该是颜色变浅、发白,而不是变成绿色!
另一个猜测是,“绿脸男”可能和“铜绿”有关。铜绿是古代铜器上常见的锈迹,长期暴露在空气中形成绿色。可兵马俑是用泥土烧制的,并非铜制品,怎么可能会出现铜绿呢?
也有学者从文化的角度提出解释,认为绿色面孔可能与古代戏曲中的脸谱有关。在戏曲中,不同颜色的脸谱代表着不同的性格,例如红色代表忠勇,白色代表奸诈,黑色代表耿直,而绿色通常用来表示少数民族角色。考虑到秦朝时期与犬戎接壤,境内居住着不少少数民族,有人猜测,“绿脸男”或许代表的是一位少数民族的士兵。但这个说法也有其漏洞,因为戏曲脸谱的起源要晚于秦朝,且秦始皇一统六国后,提倡民族融合,怎么可能专门将一位少数民族士兵安排进自己的陵墓呢?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更具戏剧性的说法,那就是工匠的“泄愤说”。有观点认为,这位工匠可能对秦始皇的暴政心生不满,于是故意将“绿脸男”的面部涂成绿色,以此来表达对秦始皇的不满。虽然这一猜测非常有故事性,但实际上,秦朝的工匠在制作兵马俑时,每尊陶俑上都有特定的标记,可以追溯到制作人。而且,秦朝的法律极为严苛,工匠若故意损坏作品,必然面临极其严厉的惩罚。所以,如果这真是工匠的报复,那不可能以这种方式表现出来。
还有一种更为神秘的解释,认为“绿脸男”可能是一位古代的祭祀角色——傩人。傩人是负责进行古代祭祀仪式的人,他们拥有驱邪避疫、沟通天地的神力。在古代军队中,也有傩人负责举行祭祀仪式,祈求神灵保佑。而“绿脸男”的姿势和古代祭祀时的动作相似,绿色也通常代表生命和希望,因此有专家猜测,“绿脸男”可能正是这样的祭祀人员。不过,这一解释也有争议,因为祭祀仪式通常在隐蔽的地方进行,而“绿脸男”的绿色面孔却十分显眼。
除了上述几种主要的解释外,还有一些其他的猜测。例如,认为“绿脸男”可能代表着秦朝的一种特殊兵种,绿色可能是其特定的军服颜色,或者认为绿色可能是某种特殊的颜料,经过长期埋藏发生化学反应才变成了绿色。
虽然目前没有一个确凿的答案,但“绿脸男”的神秘面孔依然吸引着无数学者和游客前来探索它背后的秘密。而它的存在,也为研究秦朝历史和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思考。
更重要的是,兵马俑不仅仅是艺术品,它们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深厚历史。而“绿脸男”的出现,则激发了人们对秦朝色彩工艺以及古代军队构成的更多研究与思考,为我们深入了解秦朝的历史文化提供了更多线索。
参考资料:
1. 白鳍豚童书.《秦始皇陵兵马俑》[J].《红蜻蜓》, 2024, (17):35-37 34.
2. 豌豆.《文化遗产——兵马俑》[J].《红蜻蜓》, 2024, (12):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