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省一个偏远的小村庄里,藏着一张别具意义的全家福照片。照片的主人是温济厚,一位穿着寿衣、双眼紧闭的男子,身旁是满脸悲伤的妻子和尚未懂事的小儿子。这张照片看似平常,却承载着一段深沉而曲折的历史故事,今天我们就来探寻其中的奥秘。
照片中央的这位英雄,名叫温济厚,他于1903年诞生在陕西省华县华州乡露泽院西村的一个相对富裕的家庭。由于家庭条件较好,他有幸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从小,温济厚便展现出对历史的浓厚兴趣,特别敬仰那些为民族和国家命运而战的英雄人物。周围的邻里也都知道,温济厚为人仁爱,常常帮助村里的贫困家庭,立下了远大的理想——为百姓争取幸福与公正,守护他们的尊严与权益。
在学校,温济厚遇到了改变他一生的老师,这位老师不仅给他灌输了知识,更为他打开了视野,教会了他如何理解社会的不公与腐败。温济厚深受老师正直品格和坚定信念的影响,渐渐意识到,压迫与不公并非偶然,而是由社会制度的根深蒂固所造成。而当时,军阀势力的猖獗和腐化让百姓陷入困苦,老师为反抗这一暴政,写信上书,力图为百姓讨公道。然而,老师的坚持与勇气未能换来应有的尊重,反而遭遇了军阀的报复,最终含冤死去。
目睹这一切的温济厚,内心充满了悲愤,但也从中深刻体会到追求正义所需付出的代价,甚至是生命的代价。然而,他并没有因此畏惧或退缩,反而更加坚定了要为社会追求公正、为百姓争取幸福的决心。他决定投身革命,开始了同地主、恶霸和腐败政权的斗争。1926年冬天,年仅23岁的温济厚回到了家乡,肩负起了组织赋予的任务:在战乱不断的土地上争取农民的支持,传播共产主义思想,号召更多人加入共产党。他怀着崇高的理想,很快便成为了七里寺小学的校长。
然而,家乡的现状并没有让他轻松。在华县,军阀刘振华依仗权势,士兵们如土匪般横行霸道,百姓的苦难无人问津。他们不得不忍受暴力、勒索和掠夺。尽管百姓心中充满愤怒,却因军阀暴力的威慑而无法反抗。在这个黑暗的环境中,有一位不甘沉默的老人——史笔直,温济厚的前任校长。他目睹百姓遭受苦难,决定挺身而出,写信给刘振华要求整顿军纪,管好部队,别让士兵沦为土匪。刘振华根本不将他放在眼里,愤怒之下找了个借口将他囚禁并处死。
温济厚得知后,心中充满了愤怒与悲痛。史笔直不仅是他最敬爱的老师,也是他走上革命之路的启蒙者。老师的牺牲让他更加痛恨这个腐化的政权,也让他坚定了不再沉默、为正义而战的决心。温济厚带领学生们前往史笔直的墓地,举行了简单却庄重的祭奠,鼓励学生们要像校长一样,敢于为民请命,勇敢地与邪恶势力作斗争。那一刻,温济厚明白,革命的道路已经开始,而这条路一旦走上,便再无回头之路。
不久后,温济厚通过朋友的介绍,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与官僚、军阀以及地主的斗争,开始了真正的革命生涯。1927年,华县农民协会成立,温济厚积极参与,成为委员会的一员。他号召百姓反抗地主与劣绅的压迫,通过一系列宣传活动唤起了农民的觉醒。温济厚带领百余名农民攻占赤水镇,成功抓捕了腐败的粮秣代办处处长杨宝和,并清缴了他多年来积累的赃款。这一行动不仅震动了华县,也让地主阶级感受到了革命的力量。
然而,反动当局并没有坐视不管。差役们不断下乡,肆意欺压百姓。温济厚与村民们联合多次向县长叶振本上诉,要求严查差役的暴行。可叶振本对此毫不在意,甚至在面对压力时,表面答应加强管理,实际上却不断为差役开脱,令百姓愤怒不已,最终,叶振本在任仅43天便不得不逃离华县。然而,这并未结束,叶振本很快被重新任命为县长,温济厚决定联合进步人士和百姓,再度反抗这位反动的县长。
在革命的洪流中,温济厚与刘志丹建立了深厚的友情,两人策划了多次行动,互相支持。然而,1927年宣化事件爆发,反动当局对所有党内人员展开严密打击。温济厚和他的同志们坚守在黑暗中,继续为抗争保生存空间。1928年,渭华地区的人民决定将国民党县党部主任委员李纪实绳之以法。特务和密探紧追不放,而七里寺的地主如史丙曜等人,试图将温济厚与其他同志告发。
同年5月,渭华起义爆发,革命风暴席卷华县。5月5日晚,温济厚紧急召集党支部开会,商讨应对策略。然而,背叛者的告密使得计划泡汤,反动军警突然闯入七里寺小学。面对突如其来的危险,温济厚毫不犹豫地让其他同志先行撤离,自己与战友申定远坚守阵地,奋力抗敌。然而,最终因子弹耗尽,温济厚和申定远未能逃脱被捕的命运。
被捕后的温济厚,在审讯中毫不畏惧,愤怒地喊道:“我就是党员!要杀就杀吧,何须多言!想从我口中掏出党的秘密,简直是痴心妄想!”他遭遇了酷刑折磨,但始终未曾背叛组织,为了保护其他同志的安全,他悄悄嘱咐:“你们还未暴露身份,一切都要推到我身上。校长说什么,你们就说什么,千万不要暴露身份。”最终,5月29日清晨,温济厚被押赴刑场,在他临终前,他依然坚定地喊道:“正义,是斩不尽,杀不完的!”
温济厚的牺牲给家人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妻子在得知丈夫英勇牺牲后几乎昏迷,醒来后,她强忍悲痛,决定将丈夫的遗体接回家中,并为其更换寿衣。在丈夫的遗体旁,她请来照相师,拍下了一张全家福照片。温济厚那紧闭的双眼和微微歪斜的头颅,虽然已经离世,却依然显现出一股英雄气息。照片中的妻子紧抱着他们的儿子,站在背后的族弟温志德拉着他的腰带,支撑着他。
这张照片如今被珍藏在渭华起义纪念馆,成为历史的见证。温济厚的妻子虽然在丈夫去世后仍坚强支撑,但她的内心无法摆脱丧夫之痛,最终也因过度悲伤去世,享年仅30岁。温济厚的儿子温念赤,在成长过程中不仅亲历了抗日战争,还在解放战争中积极参战,为革命事业贡献了力量。他继承了父亲的遗志,将父亲的英勇事迹传承下去。
1958年,温济厚的革命事迹得到了国家的正式认可,毛主席亲自签发了“革命牺牲工作人员家属光荣纪念证”,由温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