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甲骨文,最为人熟知的便是殷墟甲骨文,这些文字距今不过3300年左右。因此,一些学者基于西方提出的“文明三要素”理论,主张殷墟甲骨文才是中国文字的真正起点,由此断言中国文明史只有3300年。
然而,较少人知晓的是,早期考古发现表明,还有更古老的甲骨文存在,只是数量稀少,距今约有3500多年。在河南的“郑州商城遗址”便出土了部分早期甲骨文,这些发现极具考古价值。
上世纪50年代,河南郑州二里岗遗址的发掘引起了学界关注。经过进一步研究,二里岗遗址被证实是“郑州商城”的一部分,考古人员从中出土了两片甲骨文。遗憾的是,当时一片甲骨文并未被正确解读,因而错失了揭开商汤亳都历史之谜的关键线索。直到本世纪初,这片甲骨文才被重新审视和准确破译,揭示了商汤亳都的真实面貌。
商朝的第一都城,即商汤的都城——亳都,是商汤发动灭夏战争的核心所在。史书《史记》虽提到“汤始居亳”,但并未明确指出亳都的具体地理位置。
古代学者们对此多有考证,普遍认为亳都位于商丘一带。魏晋时期的皇甫谧在《史记·集解》中记载“梁国谷熟(现商丘下辖的谷熟镇)为南亳,即汤都也”,表明他认定商汤的都城就在如今的河南商丘谷熟镇。唐朝的《史记正义》和《括地志》等史料也支持这一观点,均记载“宋州谷熟县西南三十五里南亳故城,即南亳,汤都也。”
比这些记载更早的文献是《左传》。其中记载,襄公十一年,鲁国联合晋国等十多个诸侯国攻打郑国,最终“同盟于亳城北”。在周宣王时期,周王将弟弟姬友封在首都附近,建立了郑国,都城名为棫林。后来,平王东迁,郑桓公将郑国迁往河南地区,建立郑都(今河南郑州附近)。由此可见,根据《左传》的记载,商汤的亳都极有可能位于河南郑州一带。
问题的关键在于,商汤亳都究竟是位于商丘还是郑州?而郑州商城遗址出土的甲骨文,最终破解了这一长达千年的谜题。
1953年,在二里岗遗址考古中发现的一片甲骨文(见下图)刻有排列整齐的商朝文字。但遗憾的是,当时学者认为这只是“习刻”,即一种文字练习稿。关于“习刻”文字的解读,学界意见不一,有人说是6字,有的说是7字、10字、11字等,但总的结论是,这些文字当时被认为没有透露重要信息。
直到本世纪,国家博物馆的李维明教授重新研究这片甲骨文,发现其文字数量应为11个,内容为“又乇土羊,乙丑贞,及孚,七月”。与殷墟甲骨文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他识别出了一个此前未被认出的“乇”字。
鉴于殷墟甲骨文中出现“又亳土”等词汇,学者们推断,二里岗甲骨文中的“乇”字即为晚期甲骨文“亳”字的早期写法。
确认“乇”即“亳”的写法后,商汤亳都的历史谜题迎刃而解。因为二里岗遗址的碳测定结果显示其距今约3620年,基本吻合夏朝向商朝过渡的时间节点。更重要的是,郑州商城遗址还发现了战国时期的陶文,刻有“亳”及“亳丘”(意即“亳墟”)字样,进一步印证此地就是商汤的亳都。
这一发现还证明了先秦文献《左传》对亳都位置的记载是可信的,反倒是后来皇甫谧等人的考证出现了偏差。
造成误判的原因,或许在于汉代史书记载周朝将微子启封于宋地“以续商祀”,因此认为其封地商丘就是商汤的都城。由此,汉朝及之后的学者们误以为商汤最初都城在商丘,认为他在夏桀十五年间,将都城由商丘迁移至亳(今商丘虞城县谷熟镇附近)。
由此可见,对先秦史料中的某些记载,不应轻易持怀疑态度。
确定了商汤的亳都位置,也更有助于理解商汤为何灭夏。
因为郑州距离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较近,便于军事行动。俗话说“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商汤在如此近邻之地,很有必要发动灭夏战争,且成功的可能性也更大。
相比之下,商丘谷熟距偃师约370公里,中间隔着开封、郑州两座城市,这么远的距离在当时难以发动大规模远征,也没有必要去攻打二里头遗址,双方可以和平共存。
综上所述,从历史地理和战略逻辑角度来看,商汤的亳都设在郑州,显然比在商丘更为合理合情。
上一篇:原创 名不副实的“战国名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