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魏少帝曹芳的嘉平元年(249年),司马懿巧妙地利用了曹爽为天子和百官祭祀先帝高平陵的机会,发动了震惊历史的政变,这场政变以“高平陵之变”而著称。司马懿通过此举迅速清除曹爽三族的权力基础,摧毁了曹魏宗室以曹爽为首的核心力量,成功掌握了曹魏的政治主导权。这一事件也标志着曹魏政局的重大转折,甚至为日后司马氏篡位建立晋朝奠定了基础。
早在魏明帝景初二年(238年),当魏明帝健康急剧下滑之际,他听信了宠臣刘放和孙资的谏言,决定由大将军曹真之子曹爽与司马懿共同辅政。曹爽被任命为大将军及首席辅臣,而司马懿则被升任为太尉,二人共同参与治理国家事务。在初期,曹爽尊重司马懿的建议,几乎每项政事都与司马懿讨论。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曹爽逐渐自负,开始听信何晏和邓飏等人的言论,提出将司马懿升为太傅,名义上升职,实则削弱了他的实际权力。面对这种局面,司马懿采取了“退为进”的策略,表面上放弃了政事的参与,但暗中却开始筹划反扑的计划。
魏明帝在位期间,司马懿被派往雍凉地区对抗诸葛亮的北伐大军,长时间担任军队主帅,牢牢扎根于这一战略要地。司马懿在此地的影响力深厚,尤其在关陇地区,许多将领都是他的一时旧部。与此同时,曹爽秉政后,任命其表弟夏侯玄为征西将军,并给予他统辖雍凉的权力。而为了平衡曹爽的权力,曹爽还任命司马师为中护军,掌控禁军的任命与指挥权。尽管曹爽实施了一些改革,废除了禁军中的垒营和中坚营等机构,但司马师依然能通过这一职务加强对禁军的管理。司马师整顿了武官的选拔,严禁行贿,并建立了严明的纪律,赢得了禁军士兵的尊敬。
司马昭在整个政变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魏少帝正始初年,司马昭被任命为洛阳典农中郎将,负责管理周边的军屯和民屯。由于魏明帝晚年推崇奢华,而百姓负担沉重,司马昭通过减轻税负和免除苛捐杂税,迅速获得民心。司马昭后来转任散骑常侍,成为魏帝的重要顾问,实际上,他充当了司马懿监控太后与皇帝的一只耳目。
到了嘉平元年(249年)正月,曹爽兄弟与天子一同前往高平陵祭拜先帝。这时,已经潜伏多年的司马懿突然发起了政变。他动用了自己太傅府以及弟弟司马孚的家兵,总计约千余人,再加上禁军中的两三千名士兵,以及司马师早年培养的三千名死士,迅速控制了洛阳城的多个重要战略地点。
司马懿迅速指派长子司马师和弟弟司马孚占领了司马门,切断了洛阳城内外的联系。司马门自秦代起便是天子出入的必经之路,是皇宫禁军的要地,其战略地位极其重要。掌控司马门等同于控制了皇宫内外的通讯与防线,阻断了曹爽的任何外部支援。司马懿还亲自指挥占领了洛阳的武库,这个存放兵器的地方,不仅是国家军备的集中地,也象征着国家的军事实力。通过迅速掌握洛阳武库,司马懿确保了自己政变部队的武装。
除武库外,司马懿还命令次子司马昭领兵控制了郭太后所居住的永宁宫。当司马懿、司马孚和蒋济进入宫中,向郭太后揭露了曹爽的种种专权行为后,司马懿迫使郭太后支持自己,剥夺了曹爽兄弟的兵权,并通过太后的名义命令曹爽及其兄弟不能再留在朝廷。虽然郭太后对局势有所察觉,但由于深居宫廷,缺乏政治经验,最终不得不屈服于司马懿的压力。
与此同时,司马懿的政变得到了许多魏魏元老的支持。这些元老对曹爽的专政感到不满,认为这一变革有助于恢复原有的政治秩序,他们对司马懿的支持或至少默许使得政变的成功几乎没有悬念。蒋济更是建议曹爽主动放弃兵权,保全自身,而许允和尹大目则帮助说服曹爽放弃抵抗。
事实上,当时曹爽的军队和家属财产被困在洛阳,而他身边的禁军也已丧失战斗力。曹爽出城时未能准备足够的物资,加之未能获得足够的武器支援,他的局势愈发困难。经过一系列谈判和局势的演变,曹爽最终选择交出兵权。
高平陵之变不仅是一次权力的更替,也是司马懿谋划多年的成果。在元老们的支持下,司马懿通过精心布局、果敢行动以及对局势的精准把握,成功夺取了政权。曹爽,原本只是一个依靠亲信和家族关系获得权力的年轻人,在复杂的政治斗争面前,最终选择了妥协。政变后,曹爽因谋反被满门抄斩,曹氏宗室的政治力量彻底瓦解。
从现代角度来看,司马懿一家的政变往往受到某些历史观念的影响而被曲解。但若从更客观的视角来看,司马懿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表现出了出色的政治手腕和战略眼光。他通过此变革实现了权力的平稳过渡,并为晋朝的建立铺平了道路。虽然这场政变充满血腥与权谋,但它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并使得魏晋时期的政治格局发生了深远变化。